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摄影师17年记录云朵上的村庄 拍下数万张照片(2)

2018-07-31 07:15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段琪琳   责任编辑: 马兰


一边拍一边写

他最爱记录人物故事

2005年,徐献完整地拍摄了一场婚礼,记录羌族人用传统的方式追求幸福的过程。

2005年10月,徐献接到了朋友余永清的电话。“过几天直台寨要举办一场传统的羌族婚礼,来不来?”“当然!”婚礼前一天,徐献驱车赶往汶川。

新郎名叫何清松,婚礼当天一早,何清松便穿上羌族的新郎服前去女方家中迎娶新娘。带着陪嫁品,领着新娘,穿过古老的羌房,后边跟着寨子里的亲朋好友,一行人在唢呐声中走向新房。门前,释比杨贵生已在等候新人的到来,他口念释比唱经,为他们驱邪祈福,祝福新人幸福美满,早生贵子。进门后,新人将祭拜神灵和祖先,仪式便算完成。“释比”是传承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是羌文明的传承者。

接下来,便是从上午到下午不停息的正宴了。前来道贺的人们带上自家的羌绣、云云鞋等赠予新人。“婚俗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习俗,我想为这些在变化的事物留下影像。”徐献说,十多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羌族婚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婚礼地点从寨子挪到了酒店,释比法事渐渐不再进行,送礼从自制的羌族手工艺品变成了现金……

“形式是改变了,羌族的元素也少了,但人们还是一样地重视仪式感。”徐献说,这些影像都将留存。为此,他不仅拍摄,还做了许多文字记录。比如,拍完一个人物,徐献便将她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生活来源等信息记录下来。拍摄完一场活动,他便将活动的相关情况,习俗等记录下来。

“拍人文影像就要和人打交道,那么一定要在影像之外构建人,去了解他的故事,只有这样你的影像才能更加有厚度。”徐献说,自己所做的文字记录,就是为了将羌族的历史脉络、发展背景、生存状态、过去和现在的联系等表达得更为清晰。

徐献相信,几十年后,当观众再次看到影像时,适度的文字记录能够更为深刻地将影像沉淀下来,定格在历史之中。

走进羌人家中

“相遇”85年前的释比

朱光明是徐献的一位拍摄对象,今年75岁,家住在理县增头寨的一座传统羌族建筑中。今年3月的一天,徐献再一次走进朱光明家,忽然被一张供奉在神龛上的泛黄照片吸引。

照片上是一位穿释比服装的男人。朱光明说,这是他的爷爷,叫朱文华。照片是1933年英国传教士陶然士拍的。“我爷爷是一名‘释比’”。朱光明说。

“爷爷当时收了8个徒弟,遗憾的是,一个也没有学成。”朱光明说,1949年爷爷去世后,这张照片将爷爷作为“释比”的样子永远地记录了下来。徐献拿出自己的相机,将朱光明手捧1933年爷爷照片的样子拍了下来。照片记录着照片,祖孙三代再次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

与“释比”类似,羌族传统中正在发生变化的东西还有许多。徐献说,随着羌寨里人们的搬迁,一些寨子慢慢变空了,羌族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徐献对于这种变化的态度并不消极。

“古老和现代,传统与科技的共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羌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是人类发展所需。”徐献觉得,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生活好了,说明社会进步了,这是自然规律,他为此感到高兴。而他曾经所拍摄的东西,记录了整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对徐献而言,就是值得的。

徐献说,未来还要继续拍下去。

理县蒲溪寨2001年。

致敬两个偶像

徐献固执地把镜头对准羌寨

作为摄影人,徐献一直天命般地实践着“行万里路”的古训。而且,他甚至走得更远,从喧嚣的汉地一直深入寂静的羌区。每次都是一个人上路,每次都开着那辆Jeep,从成都到阿坝州羌人的主要聚居地——汶川、理县和茂县。

徐献熟悉那里的河流与山川,草木与四季。他是有心人。为了有计划地拍摄羌族,他选择了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的汶川,作为主要拍摄地,又以汶川龙溪乡作为主要拍摄点。这样一来,从拍摄之初,“羌寨”作为影像人类学的概念便自然生成了。

作为摄影人,徐献的心中有两个偶像:一个是庄学本(1909-1984),一个是奥古斯特·桑德(1876-1964)。前者是中国影像人类学的拓荒者、纪实摄影大师,后者是被摄影界奉为“使用镜头的巴尔扎克”的德国杰出影像人类学大师、二十世纪的见证者。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拍摄“羌寨”之初,徐献便决心以两位中外纪实摄影大师为榜样,开始自己的“羌寨”拍摄之旅。他深知大师之路不可重复。二十一世纪的羌寨,既不是桑德当年拍摄的故乡威斯特伍德,也不是庄学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拍摄的“边地民族”,其风貌早已不复存在。

庄学本的十年考察,穿越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的广大地区。徐献希望自己用十年时间,深入一个地方,只拍摄一个民族——羌族。他在《拍摄手记》中写道:“我试图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区的影像纪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灿烂的文明。通过一个个朴实的羌民的形象,展现现实场景中羌人朴实勤劳的风采。”

多年来在羌区,为了让自己的影像尽可能具有艺术与人类学的双重价值,徐献的镜头一直穿越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与不同性格的羌人之中:绣制羌绣的妇女,上学的孩童,在田间劳动的青年,安享晚年的老人,直通神灵的释比……他的镜头渐渐地攫取到了同一血缘里所蕴藏着的精神内涵。那一副副看似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眼神、不一样的照相姿势和不一样的画面构图,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见习记者姚箬君摄影杨涛

原标题:云朵上的村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