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建设要充分挖掘天府文化,并与在地文化、街道文化做好有机结合。”“要正确处理好绿道休闲功能与商业功能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天府绿道+’文体旅商农复合功能作用……”连日来,市政协组织委员,由市政协专委会带队走进天府绿道,实地调研、认真研判、深入讨论,为天府绿道建设建言献策。
挖掘绿道文化
突出成都慢生活方式
锦江绿道试验段太升桥至大安东路桥段今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短短的400米绿道就已诠释着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理念,文化浮雕、驿站配套、智慧零售、交互式体育设施在这里呈现。
漫步于锦江绿道,市政协委员蔡诗感触良多,“真的很惊艳!沿河边走了一圈下来,感觉整段绿道在建设中将文体旅商结合得很好,市民参与度很高,体现出了绿道的生机活力。”谈及对绿道建设的建议,蔡诗表示,希望锦江绿道的文化主题可以更落地、更生活化,突出成都的慢生活方式,对每一段绿道的文化都进行充分挖掘,做到一段一品,一品一格。“此项如果打造得好,以后到成都,‘到锦江边坐茶馆’将成为继逛宽窄巷子、锦里、太古里之后,游客的必到打卡地。”蔡诗谈道。
市政协委员彭小利认为,绿道长期健康稳定运营需要建立可持续的绿道运营生态系统,在绿道中植入文态,在文态中融入带有社会服务功能的业态,以商补文,以文养绿,让绿道商业生态形成良性造血功能。“只有绿道商业生态健康稳定,绿道生态才能保持,两个生态建设是绿道建设的根本。”彭小利说,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用地政策,城市管理,多部门多区域协作方面突破壁垒,为绿道两大生态建设研究政策,提供便利,以确保两大生态系统能够尽快形成。
市政协委员蔡鹏则认为,绿道建设过程中融入科普文化很有必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天府绿道”中的科普宣教智谷绿道。“如,在驿站中设置绿道科普展示区,设置环形LED显示屏,通过软硬件智能数据系统的搭建,为市民展示天府绿道规划设计、实景呈现、三维演示、VR科普互动体验等功能。”
以人为本
生态、文化、产业需统筹兼顾
除了到绿道建设现场实地调研,市政协还召开了创新天府绿道建设政策体系调研座谈会,市政协委员与市建委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天府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并积极建言献策。
“首先要从满足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委员们认为,公众是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保护者,城市绿道不仅承担生态保护和涵养的功能,也是满足市民休闲游憩、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需求的重要公共空间。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市民和旅客需求为导向,注重“可进入性、可参与性”。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餐饮、休憩、娱乐、停车等服务功能,提供各类体验项目,统筹设立各类公共服务场地及设施,满足公众的需求。
同时,委员们认为,绿道建设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使绿道成为展示天府文化的窗口,让天府文化成为彰显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帜。将具有天府特色的文化元素植入到绿道中去,才会让更多的人在休闲之余有所收获和共鸣。
此外,还应做到生态、文化、产业的统筹兼顾:不但要有宜人环境的“颜值”,还要有厚重文化的“精神气质”,更要有产业发展的“健壮体魄”。让绿道像一条绿色动脉,打破成都圈层式的结构,把郊区的环境资源“串进来”,城市的发展要素“引出去”,又通过特色镇、园区等带动农村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推动城市新经济的发展。
委员们还从“制定保留利用临时建筑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本报记者 王琳黎
原标题:政协委员“把脉”绿道建设:把绿道建设成游客必到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