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彰显天府文化巨大魅力 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2018-10-06 07:23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段琪琳   责任编辑: 马兰

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获观众青睐。 本报记者 谢明刚 摄

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获观众青睐。 本报记者 谢明刚 摄

成都是一座拥有4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在这里,平均每13.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总数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近年来,成都的博物馆不仅数量众多,服务水平、管理与科研能力等也日臻提高,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更优质的文化活动,逛博物馆已成为众多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成都的博物馆热背后,体现出成都文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是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市民提供丰富精神粮食、增强市民文化幸福感的生动实践,彰显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的巨大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四十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四十载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成都正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全球视野、国家立场、成都表达”,主动肩负起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并走向世界前沿的重任,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力、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塑造“三城三都”国际标识,加快把成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成都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道路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博物馆欣欣向荣

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全国第一

文化,历来是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是成都人最骄傲的荣光。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弦歌不辍的巴蜀文脉,又书写出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博物馆成为承载成都荣光的最好载体。

国庆假期,成都博物馆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正在举行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重器,共计250余件,其中包括55件一级文物。展览让观众大开眼界。“想不到成都博物馆不仅硬件如此高大上,展览也汇聚了国之重器,有着高水准。”来自广州的游客黄长林一家慕名专程而来,对成博的软件硬件赞不绝口:“当成都人真的太幸福了。”

今年是成都博物馆新馆开放的第3年,也是成都博物馆建馆60周年。成博的发展见证了成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一代代文博人在成都博物馆书写人生、实现梦想,为观众提供最温暖、最贴心的文化服务。2016年9月15日,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两年多来,成都博物馆迎来观众近600万人次。成博基本陈列《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和专题陈列《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向公众展现纵横五千年、波澜壮阔的成都历史画卷。两年间,大大小小20余场临展、特展,为市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也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助力。

新馆开馆以来,成都博物馆相继举办了“倥偬的乡愁——张大千特展”“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特展”等高品质特展。目前,正在成博展出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更是在预展时就收获10万观众青睐。“逢展必火”“排队看展”的现象在成博已不足为奇,逛成博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成都博物馆也逐渐成为成都新的文化地标。

成都历史底蕴深厚,自古文博昌盛,有着“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美誉。据统计,按成都市管理人口数目计算,目前全市平均每13.5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截至今年9月,在我市范围内注册登记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5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文物行业)35家,国有博物馆(其他行业)13家,非国有博物馆102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据介绍,我市博物馆点位分布已覆盖全部22个区(市)县,3个特色鲜明的非国有博物馆群落已初具规模。其中,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以近现代历史文化为特色,聚集了6家博物馆;洛带博物馆聚落以民俗、客家文化及现代艺术品为特色,聚集了19家博物馆,设立了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研究院;青城山博物馆村落以宗教、自然类文化为特色,聚集了8家博物馆。根据规划,成都正在推进市县乡三级博物馆展示体系建设,在2022年实现县县拥有中心博物馆的规划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博物馆除遗址类博物馆(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和部分非国有博物馆暂不实行完全免费开放外,其余博物馆均实现了对外完全免费或低票价开放,数量达到122家。仅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三大国有博物馆年度接待游客就超过500万人次。

文创蓬勃发展

成都位居“中国文创第三城”

文创不只是一个产业,而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创意生活。在刚结束的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天艺·浓园博览园被授予成都首批文创产业园区称号。作为博览园的负责人,杨丽感到自豪,更感责任重大。10多年前,她为了完成爱人的艺术梦想,毅然变卖家产,成立了天艺·浓园博览园。如今,杨丽已是成都艺术圈的“明星”,她不仅是艺术家的“经纪人”,更是艺术家的“领路人”和“心灵导师”。艺术村里入住了200余位老中青艺术家,一些年轻艺术家正是在杨丽的精心呵护下,走进了艺术殿堂。杨丽正在努力把浓园国际艺术村培育成为集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交流、艺术品拍卖、艺术培养、艺术旅游服务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杨丽只是成都众多文化产业园区的一个代表。在刚闭幕的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蓝顶艺术区、红星路文创产业园、成都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明堂创意工作区等31家单位被授予首批文创产业园区称号。

成都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在与城市融合,推进文创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崇州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明竹编为中心打造的竹艺村对外开放后成为成都乡村的“网红爆款”……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文艺乡村成为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新创造,是成都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成都创意设计周已成为成都文创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探索,是成都创意产业孵化的重要平台。去年,第四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现场成交及意向签约金额35.6亿元,观众超15.5万人次。

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成都文创在与商业、城市、产业、旅游等不断融合中,正形成独特的文创成都路径。去年8月24日,“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在香港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耀眼亮相。活动现场,成都揽下大单,集中签约14个项目,协议总金额高达196.46亿美元,展现了成都文创产业超强“吸金”能力。

今日头条去年10月发布的大数据显示,成都文创以超30亿人次的关注度,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文创第三城”,成都的文创魅力与实力可见一斑。

按照《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我市将通过5年的努力,使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人文魅力享誉世界、文化人才充分汇聚、文创产业实力突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创新创造活力强劲的发展新格局,全面实现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功能,扩大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

值得期待的是,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成都共策划实施437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1万亿元。其中,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功能性、战略性、支撑性重大项目38个,预计总投资约4500亿元。

文化服务深化发展

市民文化幸福感不断增强

国庆期间,成都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总校内仍热闹非凡。舞蹈班、合唱班、器乐班……每个班的学习氛围热情高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记者还未走上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总校3楼,就远远听见气势磅礴的合唱,多声部的演唱,专业性十足。记者走进教室发现,60岁的刘翠萍正站在同学们中间,拿着歌单领唱。谁能想到,两年前,刘翠萍还是一个对合唱一窍不通的流行乐爱好者。经过在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的学习,刘翠萍华丽转身成为一位有专业水平的合唱者。今年年初,刘翠萍还与同学们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献上了精彩表演。

68岁的王凡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骑着自行车从武侯祠大街到成都图书馆看书。与他相似的是,在成都图书馆里有一个老读者圈子,他们爱看书,也爱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王凡告诉记者,他是成都图书馆的老馆员,见证了图书馆日新月异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因为工作关系,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成都图书馆看书。“那时的图书馆还是一个两层的小楼,每天下班我都去那里翻看专业书籍。”他感慨道,讲座、展览、数字化……如今的图书馆不仅仅是借阅图书的地方,它更是一种介于工作单位与家之间的第三空间。

近年来,成都市以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为契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成都的文化馆以总馆为主导,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总分馆体系,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不断增强文化幸福感。作为在全国率先让市民免费接受艺术培训、下辖12个分校的艺术学校,龙泉驿区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实现了让艺术无障碍地走进群众的生活。政府采购买单,每年有1.2万人次接受约30个艺术门类的培训。成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践基地,以及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广试点地区,借力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

延伸阅读

塑造“三城三都”国际标识

成都“三步走”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每一座世界文化名城,都有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表达。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塑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国际标识,提升城市文化沟通力和全球传播力。“三城三都”既是现代表达也是历史传承,是历史积淀在现代生活中的深刻映射,成都2300多年的商业文明、休闲习俗,孕育了发展文创、旅游、体育、美食、音乐、会展的深厚底蕴。新时代建设“三城三都”,既是传承城市文脉的时代责任,也是保持生活城市特质、服务市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务实之举。“三城三都”既是成都的也是世界的,是成都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植根成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美学,跨越了国界和语言,唤起人们最深处的共鸣,是成都作为生活城市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

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成都市提出要把“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力争到2020年,“三城三都”品牌行业价值凸现,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到2035年,“三城三都”闻名于世,建成世界新兴的文化名城;到本世纪中叶,天府文化享誉全球,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这是配合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制定的文化发展目标。

本报记者 王嘉

原标题: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