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贾正方:争议中发展集体经济 打造“西部华西村”

2018-12-06 08:53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段琪琳   责任编辑: 马兰

84岁的贾正方眼睛几乎失明,端坐在办公桌前,靠耳朵办公。

“不行,你不能这么写,稍微有点‘糊’了。”临近年末,位于成都彭州市彭白路的宝山企业集团大楼内,84岁的贾正方端坐在办公桌前,靠耳朵办公,贾正方眼睛几乎失明,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工作。他一边偏着头,敏锐地捕捉着从工作人员口中念出的每个细节,一边用笔在桌上比划着,给出建议。“要写清楚汶川县灯台树电站好多年建立的,占地多少。”

五十多年前,还在地质队工作的他,在一次爆破中眼睛不幸致残。多次手术后,贾正方视力降到了0.02,借助放大镜才能阅读书报。而如今至耄耋之年,双目失明,他只能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处理工作。

不过视力低下并未模糊老人的思路和决心。在带领宝山村从解决温饱到创业致富的五十余载里,他在黑暗的摸索中,为全村人亮起一盏灯。

壹 

工伤“退休”

贾眼镜回乡改土造田解决温饱

“贾眼镜,你不要心厚了。这里困难多,不到三年你就回地质队了。”1966年,年届三十,从地质队因工伤“退休”回村的贾正方,在全村为他举办的欢迎会上,被村里的老人“洗刷”了一下。

的确,当时摆在贾正方面前的,是全村每人每天6分钱,人均口粮不到2两的穷苦。“但这些村上老人们的话,恰恰对我是种鞭策。当时因为穷,大家都看不起农村人,农村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要摘掉这个帽子,首先要把大家的‘肚皮’解决了。”

想要吃饱饭,那就得向土地“要粮”。当时的村民们还是“靠山吃山”的思维,不懂种田也不愿意开荒,砍几摞柴拉到乡上去卖,再买点返销粮,能果腹就行。而贾正方回来后,首先就发动村上劳动力,扛起锄头挖地改土。

虽然起初没多少人响应,但贾正方坚定做好带头作用。每天一大早,村口总会出现这个戴着眼镜,挽起裤脚,呼哧呼哧往山里走的年轻人。因为视力不好,在挖地过程中不能一眼盯准并避开障碍物,贾正方便“摸索”出自己的方法,他先用双脚和锄头对目标区域进行探测,确定周围是否有木桩或洼地,然后确定开挖计划。

因为眼睛不好,贾正方跌倒甚至一个踉跄后滚下坡的情况难免发生,但他依然从容地站起来拍拍土,继续劳作。“他可以嘛,确实能干。”这样的肯定和赞扬从邻里间传来,渐渐也有更多人加入贾正方的改土专业队。

百余人的队伍,靠人工肩挑手抬,历时五年改造田715亩。1966年的宝山村年产粮23万斤,而到1974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50多万斤。那个曾经每年还要等国家救济18多万斤粮食的宝山村,也能为国家贡献出10万斤红心粮。

贰 

继续“深耕”

争议中确定发展集体经济

当开荒造田这一“锄头”下地后,贾正方在宝山村的“耕种”才刚刚开始。

“高山林戴帽,二环果缠腰。深山办矿场,平地建粮仓,一座水电站,户户有电灯……”至今,贾正方仍一字不漏背出这首饱含他期望的打油诗。解决温饱后,他开始思考怎么带领大家赚钱。“那时大家每天挣6角钱,哪儿够啊!”于是烧石灰、建林场、办果园……贾正方扎根宝山,因地制宜开发这块宝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宝山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贾正方戴着眼镜,捧着写满会议精神和政策指引的报纸,用几乎贴面的方式,反反复复阅读。一时间,全国上下的致富热情被调动起来。宝山村全村上下也讨论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盼着钱包越来越鼓。

在备受鼓舞之时,时任宝山村支部副书记的贾正方却“犯了难”:从目前的国家政策的落实来看,包产到户或包产到组的确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但这真的适合宝山村吗?目前村里底子薄,集体财产分完了大家能自己实现致富吗?能不能暂缓一下?

“那怎么行,其他村可以为啥我们不行?”“这不是和国家政策反着干吗?”贾正方想法还没正式提出,村里便有人跳出来反对。甚至有人还列出了包括“说大话、浮夸、自大、反对三中全会”等十八条罪状,将贾正方告到了当时的彭县县委。

为此,贾正方一不做二不休,在牛圈沟的响水岩窝里主持召开了村委扩大会,展开大讨论。“国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性,不吃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再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有人说我不跟国家政策走,那我问你,我们村上这么多‘老好人’,能够自己找门路找钱的,有多少呢?”

贾正方算了笔账,按照全村一千八百多户各自的家庭情况,能够自主致富的只有5.6%。“我们之前一起干,发展集体经济已经有点成就,现在就是要继续夯实,最终我们的目的也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你们哪个愿意出去搞自己的,那你们就出去搞,搞好就回来,我们来个比赛。”

他这一席话,镇住了全村,稳住了民心。

叁 

亮一盏灯

冬天涉水抢修电站水渠

如今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贾正方表示,自己所做的每个决定,其实就讲的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大宝山拥有什么,我们就利用什么。大宝山缺什么,我们就创造什么。我们还要集中力量修路、办厂。”当看到门前长流不息的白水河,贾正方灵光一现。“跟其他国营企业比,我们资金、技术、人才都比不过,但宝山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于是贾正方提出,白水河水资源丰富,又加上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水流急落差大,拥有发展水电的极佳条件。

宝山第一家村办铜矿场赚得的5万元,成了建设电站的启动资金。贾正方和村里的赵正祥、李兴远一起,抱着一套农村小水电自学丛书边学习边规划。筹钱和总体设计由贾正方来负责,李兴远拿起笔画图纸做设计,赵正祥的重心则放在修建引水渠上。

1980年7月,宝山村自主设计并投产的第一座电站正式发电,从此,宝山村吹灭煤油灯开始了电灯时代。但首个建成的水电站未报批,实为“黑电站”,不能并入国家电网。没过一两年,贾正方又开始盘算起修建装机容量高出10倍的龙槽电站,计划将电力卖给供电紧张的周边地区。

哪想当电站土建工作结束,机器安装完毕,进行引水渠试放水时,正值冬天,意外发生。伴随着几声巨响,水渠发生了坍塌,碎落的石块迅速封堵了渠道,也堵住了希望。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咚”的一声,48岁的贾正方跳入了水渠中。“不能耽搁工期啊,晚一天就损失上千啊,赶快抢修。”贾正方喊着,忍受着刺骨的渠水,他摸索着搬开堵住渠道的石块,而塌方却没见消停。

让贾正方欣慰的是,他陆续听到了村民们一个接一个跳入水的声音。大家叫喊着相互分工,有的清理塌方,有的拿来木桩加固渠道。

及时的抢修,不仅赶上了工期,而且竣工时间比预定的提前了一半。1985年龙槽电站并入国家电网,当年便让全村入账24万元。

肆 

定个目标

到2020年实现全村总产值超百亿

尽管现已年过八十,管理的交椅也移至儿子贾卿手中,但贾正方仍然保有当年的劲头和热情。每天早上7点按时起床,他要么到办公室听听新闻,处理工作;要么就到村里各处走走,“他们(村民)想摆啥我就听啥,我的消息都是听来的,用心去感受的。”

回龙沟生态旅游恢复得怎样,工程质量怎样,宝山村608户每户的经济情况如何……贾正方心里都清楚得很。

自1994年改组为宝山集团公司后,在村企合一的体制下,目前已形成了集“水电开发、矿山开采、林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宝山也成为拥有26家企业,固定资产过百亿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如今宝山村焕发出现代乡村的面貌,十年前的大地震更让其涅槃重生。除了打造“旅游产业园”“避暑休闲养生屋”等特色农业产业,旅游项目更是成为带动村民的致富增收路,全村已发展农家乐363家,床位达两万余个。这些变化,自然离不开宝山村的历任领导者结合宝山优势和市场需求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的思考和规划。

最让贾正方引以为傲的是,当初对全村许下的承诺,自己并未食言。“我们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没有失败。在宝山村,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成果共享,每一个村民都在企业中占有股份”。

另外,村里的福利政策也惠及各家各户。退休医疗补助,子女上学,老人养老……村里几乎全包。在教育培养人才这块,贾正方甚为重视。“考上大学的宝山子女,我们不仅包学费,如果他们想回乡谋职,上学期间每月就还要给其‘发工资’。”

截至2016年底,宝山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4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5.8万元,而每年全村一般家庭获得的分红就达5万元。不过贾正方还想要实现更多的小目标,比如到2020年,实现全村总产值超百亿,人均收入实现8万元。人 物 名 片

贾正方,曾任四川省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支部书记、宝山企业集团董事会主席。双目失明的他带领宝山人把一个穷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集体致富的“西部华西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摄影 雷远东

原标题:宝山村引路人贾正方 争议中发展集体经济 打造“西部华西村”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