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从规划蓝图 看成都40年巨变

2018-12-19 08:1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邓思璐   责任编辑: 马兰

QQ截图20181219085140

QQ截图20181219085132

QQ截图20181219085123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党委政府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各类空间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平台,是引领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行动纲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一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引导当时的城市发展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确立“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新要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了我国发展新方位新目标新征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对全省提出了“五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成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科学路径。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住建部将成都列为“总规编制审批改革试点城市”,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成都“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为成都发展赋予了重大使命;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总体目标,作出了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的战略部署,为成都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着眼新的历史担当,贯彻新的发展要求,成都市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即第五轮城市总规,全面加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成都的面貌。成都市五轮城市总规,见证了历史发展,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巨变。我们梳理出成都历史上的五轮总规中的十大关键词,透过这些关键词,看成都4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01

战略定位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成都立即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当时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1994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在2011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成都更宏伟的愿景:“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关键词02

空间格局

●1978年,成都市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包括两个县(金堂、双流)、三个郊区(金牛、龙泉驿、青白江)、两个城区(东城、西城)。成都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现一环路以内;城市发展的重点还是在城区。

●1983年,国务院批准原温江专区并入成都市,成都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2121平方公里。

●1987年,提出中心城区的概念,并提出积极发展小城镇。

●1994年,进一步提出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三个规划层次,即中心城区、都市区、三圈层。

●随着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成都规划形成“一区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空间布局。

●2016年,国务院批准简阳由成都代管,成都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4335平方公里。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紧抓简阳代管的重要机遇,着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绿心,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并以五大功能区为统领,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关键词03

产业发展

●1994年,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提出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

●2011年,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规划提出将转变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转变,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04

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客运量36.5万人次/年。

●1982年规划将双流机场由民用二级机场提升为一级机场;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口岸机场,1995年更名为双流国际机场;2012年T2航站楼投用,当年年底客流量就突破了3000万;目前客运量已突破5000万人次/年,位列全国第四。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拥有成渝、成昆、宝成三条铁路干线,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

●2005年规划提出建设青白江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2008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动工,2013年开行第一列蓉欧快铁。

●1981年,法国蒙彼利埃市成为成都的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1985年,美国领事馆在蓉设立,成为成都的首家外国领事机构。

●目前,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内陆综合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与全球89个城市缔结了友城或友好合作关系,在蓉领事机构达17个,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

●未来,成都将把握国家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战略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锐意改革,着力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

关键词05

城市交通

●改革开放之初,全市域仅有川陕、成彭、成温等8条二级公路,城区仅有一环路、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当时规划提出建设二环路,构建“环+放射”路网体系。1986年二环路建成通车。规划提出要发展公共交通,1985年成都第一个公交中心站——城北中心站投入使用。

●1994年,为强化“环+放射”高速快路网体系,规划建设成渝高速、绕城高速、三环路等多条高快速路。1995年,四川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正式通车。2001年绕城高速建成通车。2002年三环路正式通车。1994年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形成4条轨道线网。2010年,成都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

●2011年,规划构建“五环二十四射”高快速路网;规划提出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

●目前已形成“五环十七射”高快速路骨架,实现了中心城区到市域各区县高(快)速路全覆盖;地铁共开通6条线路,总长196公里,日高峰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开通二环路K1、K2等多条快速公交。

●新一轮总体规划构建网络化、多层级、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提高次支路网密度;进一步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网络。至2035年,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绿色交通出行分担比达85%。

关键词06

生态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仅11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仅1平方米。成都相继扩建了人民公园,新建了三洞桥公园、塔子山公园等。

●1990年,成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43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8平方米;相继开展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及沙河整治工程。

●1994年规划提出将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划为生态保护带。

●2011年,规划进一步扩大了生态保护带范围,确定了环城生态区;规划构建“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总体生态保护体系。

●2016年,新《总规》全面贯彻,深化公园城市规划理念研究、建设。规划提出公园城市六大时代价值——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及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积极探索并形成建设路径。

关键词07

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分布不尽合理。

●1979年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建成,1988年,建成四川省体育馆。1984年成都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东郊记忆正式开园运营。

●新一轮总规提出构建由“15分钟基本公服圈”与重大公共设施构成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全域统筹布局十一类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城市能级提升,重点建设奥体城、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打造“15分钟基本公服圈”,提供优质均衡的社区公共服务。在15分钟步行距离内依托公共交通和绿地网络,建设社区综合体,形成标志性、活力性、高品质的社区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社区服务。

关键词08

文化传承

●第一轮城市总规,名城保护尚未提上城市规划议程,但对名胜古迹进行了详细普查,把保护古迹遗存列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

●1982年,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特色与历史文化传统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983年,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式纳入总规编制……

●1994年版《总规》建立以蜀文化为背景的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现两个体系,并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单行本进行上报并取得批复,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011年版《总规》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章。

●2016年,新《总规》着眼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在上一轮《总规》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基础上,构建覆盖全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展示体系,扩大成都历史城区范围,由13.6平方公里增加到24.66平方公里。大力推进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发展天府文化,积极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三城三都”,提升城市文化沟通力和全球传播力。

关键词09

乡村发展

●2003-2006年,第一次将城市与农村进行统筹规划,也是第一次将规划管理工作延伸至农村。

●2011年,总规从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交通联系、公服配套方面入手,城乡统筹规划。

●新《总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完善新型城乡体系、促进城乡功能融合发展、塑造新型城乡形态、建设城乡融合示范线与示范片。

关键词10

区域协同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城市发展一直强调强化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历版法定总规都将“四川省省会”放在城市战略定位的首要位置。

●成都长期致力于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等上位规划,与周边区域强化在交通、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

●未来将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服务共享、市场开放,共同构成全省区域协同、共同繁荣新格局。

本报记者 袁弘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摄影部供图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