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没人敢开公司修飞机?成都民企“飞”出一片天

2018-12-20 07:12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李飚董事长和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董事长Kelly Ortberg在首台中国造737NG飞行模拟机上

创业时期的李飚

1991年

挂靠

投资1万元、挂靠在某国营单位、戴着“红帽子”的海特高新悄然成立,创业者李飚干起了航空检测设备研究制造和航空机载电子部附件维修

1992年

获证

海特高新取得全国第一张非公有制飞机维修许可证。

1994年

悬崖

有人向国家民航总局告了海特高新一状,说“成都有家民营企业胆大包天,竟然搞起了飞机维修……”

1996年

改变

数据显示,海特高新成立五年后,我国的飞机部附件维修成本降低了至少一半,维修周期也降了至少一半。

2003年

混改

海特高新继续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与东方航空合资成立了“上海沪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2004年

上市

海特高新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飞机维修企业。

2010年

空客

海特高新与四川航空、港机工程、厦门太古合资成立了“四川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成为专业的空客飞机维修基地。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第一张非公有制的飞机维修许可证出生在成都。

1991年,一家名为“海特高新”的公司在成都创立,随后成为首家上市的航空制造和维修的民营企业,是中国民营航空界的“老大哥”。

在这家来自成都的企业背后,李飚是难以忽视的名字。在海特高新老员工的眼中,李飚本事很强、胆子很大;在合作伙伴眼中,李飚掌舵后的海特高新通过系列混改和业务拓展等创新思维,驶入行业发展快车道。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从踏入当时私营企业从未涉足飞机维修业务开始,李飚开创了民营经济的新纪元——打破垄断,为后来者“摸石头”走出一条民企航空路。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也被称作“蓉立潮头”的成都精神。

气魄/

闯新路 砸了自己的铁饭碗!

成立海特高新之前,李飚和父亲李再春都是空军某厂的员工。能进这样单位工作的,当时都被称作“端着铁饭碗的人”。

也在这时候,“下海经商”热潮已在成都开始涌动。父亲李再春工作之余也在外兼职,成为“星期天工程师”。1986年,一家名为“成都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的民营机构应运而生,李再春是主要发起人之一。这个机构开始研究并制造全数字式检测设备、飞机VHF天线国产替代、各种放大器、滤波器、功能板卡等等,只要是市场需要的都干。

和大多数创业者的初衷一样,受到父亲影响的年轻李飚显然不满足于国企的按部就班。三年合同期满,李飚从空军某厂辞职了,“想要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李再春和李飚眼中“不一样”的事情,并非来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民用航空业都还仍旧是“两头在外”,从国外采购飞机,航空公司的运行一直依靠国外保障,由于国外技术垄断,维修费用每年需要大量的外汇作支撑,且维修周期动辄达到三到五个月,“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航空检测和维修技术产业”。

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尽管民营经济已有所发展,但航空领域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空白。“这个产业没人敢做,但是我们有技术,市场有需求。”李飚回忆道,这就是海特高新创立的起因。

1991年,充满创业激情的李飚说动了行事稳重的父亲。于是,投资1万元、挂靠在某国营单位、戴着“红帽子”的海特高新悄然成立,干起了航空检测设备研究制造和航空机载电子部附件维修。李飚回忆称,父亲负责公司的管理与技术工作,自己则包揽了销售、采购、后勤等工作。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电子元件要求极高,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成都几个电子市场奔忙。”李飚举例称,例如一个电阻,其精度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4位数,因此经常需要从上千支电阻里面才能找到一支合适的。

艰难/

修不好?赔你一个发动机!

对当时市场而言,“个体户”从出生起就被怀疑的目光审视,更何况是几乎从未被民营企业踏足的航空领域。“前面没有可以借鉴的对象,我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给后面的人闯出一条路。”李飚苦笑称。

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随时可能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成立后不久,公司就遭遇了第一个困难:客户的匮乏。20几年后,李飚在谈起这一段回忆时仍激动得红了脸:“当时我们有技术,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民企的技术,我每天都在上门找客户、谈合作,但前几年一直举步维艰。”

为了赢得订单,李飚笑着说当时的自己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常常把“押上公司所有的财产”挂在嘴边。为了和一家制造飞机的企业签订维修小型发动机的协议,李飚曾当场许诺对方,如果维修过程中出现意外,将赔付对方一个全新的发动机——这件昂贵的部件,甚至已经超过当时海特高新账户里的所有资产。

困难还不止于此。1994年,有人向国家民航总局告了海特高新一状,说“成都有家民营企业胆大包天,竟然搞起了飞机维修……”成立三年的海特高新仿佛已经站在悬崖上,随时濒临关闭。这一年,时任国家民航局适航司司长的吴湘茹,成为了李飚父子的“伯乐”。

来成都考察后,吴湘茹现场肯定了海特高新的模式,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空领域。24年后的李飚还清楚记得吴湘茹的话:“国家的民航事业很需要你们这种敢闯敢干的航空科技企业,你们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原标题:没人敢开公司修飞机?我来!成都民企“飞”出一片天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