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谈会上,参加会议的基层代表认真聆听大会8位代表发言 本报记者 王若冰 张全能 摄
昨日,我市召开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上,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革新,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俊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成都七中原校长戴高龄,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赵聪,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成都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林强,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余辉8位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记者对8位代表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摘登,记录下代表们发言的精彩瞬间。
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革新:
摆脱路径锁定 把未竟事业进行到底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力地宣示了国家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并从政治层面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我们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实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核心力量之一,依靠效率和创新,真正健康发展的成熟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群体已经形成。纪念伟大日子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要聚精会神地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力创新。技术从来不是普惠的,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落后产能的清洗,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纠结“带量采购”这一类的问题。
二是全员营销。科伦药物研究院的科学家团队和集团总部正在联合进行“仿制替代原研”的学术推广,在中国的经济富裕地区和学术核心地带,科伦新产品的市场营销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是饱和生产。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必须饱和所有生产基地的产能。生产规模的增长,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下降,在现金流有保证的情况下,规模经营会产生绝对的竞争优势。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坚持不裁员,满负荷生产,对上下游客户和内部员工传递强大的发展信心,这是负责任企业的本色。
四是压缩成本。科伦以开放战略和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与行业典范进行对标,成本源于设计、源于管理、源于挖掘,全员参与极度压缩成本。
五是创造蓝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知识联盟和产业联盟的力量整合竞争资源,使所有的后来者、加盟者及其他商业伙伴主动地、自愿地与科伦合作。冬残春近,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在天府之国涌起,科伦作为一朵小小的浪花,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坚定支持下,我们将不忘初心,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征途中,奋力以赴,为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民众的健康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俊波: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推进国际运贸大通道建设
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光辉历程,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共建“一带一路”为区域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成都国际班列的开行,是成都落实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及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具体实践,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动作为,是在新时代下迈向世界的有力探索。
5年来,我们构建国际通道网络。班列从无到有,打通了向西至欧洲及中亚,向北至俄罗斯,向南依托陆海贸易新通道至东盟,向东依托“蓉欧+”通道至日韩的“四向”国际物流通道,连接境外23个城市、国内沿海沿边14个城市,国际班列已累计开行4257列,其中中欧班列3034列,开行量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以成都为中心的国际互联互通新枢纽初具雏形。
我们奋起直追完善枢纽配套功能,锐意创新领跑全国,苦练内功推进贸易产能发展。在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征途上,我们作为“一带一路”的践行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重要讲话精神,要走在前列,闯在前头,改在前沿,把物流通道升级为经贸发展通道,为沿线各国及地区传递成都名片、提供成都方案。
建设一流国际铁路港,打造蓉欧枢纽,改革创新的征程上,我们仍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强化“四向”国际通道促蓉欧枢纽建设,按照省、市“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进一步夯实全域开放的通道基础。我们将继续强化枢纽平台聚集效应促产业贸易合作,进一步发挥枢纽对产业贸易的吸附力,打造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构建枢纽经济圈,以互利实现共赢。我们将继续强化班列服务品质促国际品牌打造,进一步完善国际国内两张网络,提升成都中欧班列国际品牌竞争力。
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我们将紧紧抓住治蜀兴川新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成都中欧班列的聚集优势,为全面构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贡献“蓉欧”力量。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
改革开放40年 川剧变得更精美
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十分激动。改革开放40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改革开放40年,其实也是川剧等传统艺术逐步走向振兴的40年。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川剧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是久经巴蜀文化浸润而培育出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表演艺术。2006年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川剧一边在国内走南闯北,到祖国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演出,一边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川剧文化、巴蜀文化。我作为一名川剧人,1979年开始进入川剧行业,到现在39年了,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而行,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改革开放的40年中,我们的川剧艺术发展波澜起伏,曾经拥有过黄金时期,也走入过低谷,但在大家的共同坚守下,我们迎来了今天的走向振兴,川剧等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观众的欢迎,我们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真的很不容易。
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进程中,作为天府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川剧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基于此,川剧人应该打开思路,不断完善表演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与天府文化的发展一道,一边传承一边创新,注重开拓新的川剧传播途径,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分层次传播川剧,完成传统川剧向当代川剧转化。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川剧,进而了解川剧、爱上川剧,应对川剧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多元化传播,从而更好地弘扬川剧艺术,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将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实践中展现文化人的担当,从自身出发,始终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川剧焕发生机、走进大众,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蓉城,用川剧力量为天府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成都七中原校长戴高龄:
见证改革开放40年 从卓越七中到优教成都
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在全国打响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第一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两为主”发展模式等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深切感受到成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变化,也是成都教育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比如,在总结成都七中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三体”教育思想,并率先启动课程改革,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培养从“标准化”到“基础+个性”的转变。
同时,努力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的引领和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个体差异性发展得以实现。如今,我们欣慰地看到,音乐、舞蹈、美术、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办好学校要自始至终坚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常青树——名优教师下乡兴教计划”“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加大名优教师培养,教师津贴、免费体检、医疗保险等都得以一一落实,充分彰显了成都尊师重教情怀。
改革开放40年来,七中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和实施远程教育,将本体优质资源向七中育才、七中八一等14家成员单位和民族地区输送,让农村和民族地区10万余名学生共享七中资源。如今,七中正积极主动领办空港新城学校,与成都城市发展共生共荣。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我将以一份执着的坚守,继续关心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为加快建设“优教成都”尽绵薄之力。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赵聪:
走改革开放道路 做人民健康卫士
作为全市卫生健康行业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人,我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为成都市卫生健康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全市卫生健康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由少变多、规模由小变大、能力由弱变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特别是新一轮医改以来,我们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近年来我市先后取消了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从根本上破除了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二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市组建了100余个医联体,覆盖了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就地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有力有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80%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三是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健康卡为基础建设区域健康大数据中心,实现医疗、公共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全市45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所有公立医院为患者提供分时段预约服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推动全流程电子支付、床旁结算等线上服务,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度。
40年来,我有幸见证了改革带来的累累硕果,收获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激情与荣光。我将和卫生健康行业的同仁们一道,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续写卫生健康“新篇章”,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
深化村级集体经济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战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改革兴村,用好用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带领村民建新村、育产业、促发展、树新风,从一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美丽新村。
战旗村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我们始终坚持不懈抓改革,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好“改革四步曲”。比如,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厘清产权关系,摸清集体资源,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功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引进第五季·香境、榕珍菌业、妈妈农庄等项目落户。2018年,村集体资产达6000余万元,人均集体分红达1000余元。
同时,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改革兴村,打造“战斗的旗帜、坚强的堡垒”。坚持“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党组织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有事找支部、行动看党员”成为一种常态,全村上下形成了一条心、拧成了一股绳。
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战旗村一天一个样、一月大变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乡村十八坊、吕家院子、乡村振兴学院等20多个项目建成投运,4A级景区创建已通过初步验收,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兴村,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不断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把战旗村发展得更好,奋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成都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林强: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勇担公园城市历史使命
2014年10月,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自诞生以来,天府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为切实肩负好公园城市首提地的历史使命,天府新区创新设立了公园城市建设局。作为公园城市的具体实践者,公园城市建设局自成立以来,始终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拉开公园城市建设大幕。
这一年,天府新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推进公园城市理论创新。深刻把握公园城市的首创性、先进性、革命性和未来性,围绕公园城市理论内涵、指标体系、生态价值、消费场景等8个课题开展研究,率先在全国出台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及五年行动纲要,加快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标准、路径和模式。
这一年,坚持规划引领、绘优蓝图,着力构建公园城市总体格局。结合城市组团功能定位,大力推进TOD发展模式,进一步调优公园、绿廊、绿道等生态用地比例,全面启动白沙湖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鹿溪河全流域水环境治理,初步完成天府大道“森林化工程”和北部生态廊道建设,基本形成成都科学城三级绿道体系,一幅大美公园城市画卷渐次展开。
这一年,坚持产城一体、多元融合,着力推动公园城市价值转化。聚焦生态、美学、人文、经济和生活五大价值,有机植入科技、文化、体育、商业等多重功能,建成鹿溪湿地“蜻居”等一批生态产业化项目,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营城模式。
一年来的实践成效让我们更加坚定,“公园城市”是新时代新区建设的“主题词”。天府新区将以奋斗诠释初心,以实干勇担使命,一锤接着一锤敲,加快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准转化为公园城市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书写好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余辉:
抢抓历史机遇 在实施“东进”战略中贡献高新力量
“东进”战略是成都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成都高新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遵循千年立城的定力,坚持全球眼光、国际标准,努力把空港新城建成“东进”片区发展的极核。
坚持世界眼光,以国际消费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高水平谋划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建设。始终坚持规划的战略势能和策略动能,确立空港新城“国际消费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双引擎战略定位,并把战略定位融入规划纲领、控制详规、专项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确立了“整体规划、片区开发、细化定位、协同发展”的开发建设策略。秉持开门开放做规划,优选麦肯锡、SOM等国内外顶级规划机构和建筑大师,参与规划的编制和研究。目前,空港新城已形成战略规划、分区规划、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四级规划成果。
坚持国际标准,坚定不移把筑城放在优先位置,高质量推进空港新城“人港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推动空港新城成势成形,策划实施天府奥体城、航空科创产业园等5个产业社区建设;以成都体育学院、民航飞行学院、省机场建设集团以及各大航空公司为依托,大力建设功能复合、宜业宜居的蓝绸带社区;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总投资152亿元的5个人才公寓项目加快建设,后续还将建设4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89个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70余公里道路及综合管廊、40万平方米公建配套项目、30万平方米绿化景观项目加快建设。借势发展产业,签约落地项目64个,总投资1627亿元,中国电信西部创新基地等8个项目启动建设。
坚持“四向拓展”,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仪,全方位提升空港新城开放能级。在空港新城预留高铁客运站、货运站空间,在机场北侧规划建设航空智慧物流产业园,推动建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和“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努力成为全市做强主干支撑、服务多支发展的核心区域。
本报记者 侯初初 杨彩华 宋妍妍 徐璨
原标题: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