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这两件东汉画像石 刻画汉代成都社会风情

2019-01-10 07:42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画像石上农户在种田

画像石上的鸡。  

文物档案

曾家包画像石

文物级别:未定级

出土时间、地点:1975年 成都土桥

馆藏单位:成都博物馆

两千多年前李冰修筑都江堰后,原本水患频发的成都平原渐渐“水旱从人”,发展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汉代是怎样的富足?陈列于成都博物馆的两件曾家包汉墓画像石,对此进行了鲜活的刻画。

种植水稻、种桑养蚕、养殖家禽、酿酒、织布……两件画像石的内容,不仅反映了成都平原精耕细作的生产状态以及手工业生产,更为珍贵的是,它还刻画了一幅汉代养老图,为今人了解汉代养老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因其史料生动而丰富,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等人曾称之为四川画像石的杰出代表。□本报记者 吴晓铃/文 杨树/图

●浓缩天府之国盛景

曾家包汉墓1975年出土于成都金牛区土桥街道西侧。当时,这是一处高8米、直径约50米的大土包。经过发掘,考古人员才发现这是建在一起的两座东汉墓葬。墓葬早年被盗,墓室里的画像石却保留了下来,尤其是两座墓室后壁作为装饰的画像石,堪称艺术精品。成都博物馆黄晓枫博士感叹,“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内容如此丰富鲜活,非常全面地反映了成都沃野千里的景象以及汉代成都的社会风情。”

两件画像石构图紧凑、制作精美,可分为生活和生产两部分。生活画像石自上而下分为三组图案。最上面的一组俨然成都平原的风光:远山连绵,狩猎者正在追逐野鹿,张开的弓箭犹如满月,野鹿飞奔的姿态十分灵敏轻捷。山下水流潺潺,鱼戏水中,天空掠过飞鸟。第二组画像为武器架和织布机。只见器架上摆满了叉、戟、矛等各种兵器,旁边高耸的桅杆上爬着一只猴子,下面立有骏马和车,武器架两侧各有一台织布机,能直观地看出一台结构简单,一台则稍复杂。接下来就是酿酒的“大场面”:只见排列整齐的酒缸就有5个之多,缸边有人赶着牛车正运粮而来,有女子从井中提水,然后是一组酿酒流程图,包括了炊煮、酿造、发酵,最后香甜的酒液被倒进陶缸之中。在酿酒图的四周,还刻画了许多鸡鸭鹅以及猫狗一样的动物,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生产画像石的内容同样也分为三组:顶部为一对踱步觅食的双羊。画面中部有房屋,一人手提食盒从门内走出,屋前一位老者手持鸠杖,跪坐于树下;右侧双层楼阁上有二人闲坐于楼上,一人从门内探出。画面下方,左侧为水田、池塘,水田内有田垄将其分为四块,田内种有秧苗;水塘中部有堤坝将其一分为二,同时种稻、养鱼、养禽、栽种各种水生作物等。画面右下角,有农人持锄耕耘,旁有一座干栏式粮仓,下方为踏碓舂粮场景。

黄晓枫说,这两件画像石的内容,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汉代成都平原率先实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和这里富足的生活场景。“画像石上的水田与桑树,辅以两处织机纺织的场面,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兴农桑’最直接的描绘;粮仓反映了此地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的状态;而酿酒图的刻画,不仅说明蜀人当时就有饮酒之风,也说明当时的粮食生产有一定富余。成都平原自给自足的庄园式经济状态,在画像石上被表现得完整而栩栩如生。”

●古代尊老传统的实证

这两件画像石的内容,不光是“成都平原风光图”,还蕴含了诸多珍贵而有趣的历史信息。

生活画像石上的老者和青年,逛博物馆的观众往往会匆匆略过,但它却是考古学者心中非常珍贵的考古材料,因为这幅图表现的正是汉代的“养老”制度。图中老者手中持握的鸠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此前,对于其它一些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的持杖老者形象,有人曾解读为行乞图,但是通过与这幅图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持杖老者其实是一位受到尊崇的老者。因为鸠杖,就相当于当时老人的“养老证”。持有鸠杖的老人相当于有了国家的养老金,不可能沦落到行乞的地步。

原来,刘邦在当皇帝之后,开始制作鸠杖赐予老人,汉宣帝时形成制度,规定80岁以上老人由朝廷授以鸠杖,东汉则继承了这一做法。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还有“老年人保护法”,规定不赡养老人者,要被处以弃市之刑,即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暴尸街头。所以,这幅画像石上的青年和老者,描绘的正是“行糜粥饮食”的养老场景。老人虽然坐于树下,却是仪容整肃,绝无凄惨落魄之相。

黄晓枫说,在这幅古代养老图之外,画像石上的马和猴同框,也有“马上封侯”的吉祥寓意。

原标题:这两件东汉画像石 刻画汉代成都社会风情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