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1月17日报道 “从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开始,历经近两百年刻成的蜀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大规模来展示儒家经典。它与文翁石室等一起,成为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今天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公开课之走进石室中学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举行。今年正值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联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共同举办此赠予仪式,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国家宝藏》第一次走出录影棚,走进校园,和师生们一起零距离地接触历史、感受文化。
活动现场
“宋拓蜀石经”(复制本)
《国家宝藏》总导演“解密”幕后花絮
选择“后蜀残石经”是因为石室中学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今天下午的公开课上为同学们讲述了节目背后的故事。于蕾说,最初在四川博物院做调研的时候,“后蜀残石经”并没有立刻吸引他们。“当时一位川博的专家给我们介绍,说成都有一所学校叫石室中学,后蜀残石经曾立于在学校里,这所学校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从来没有中断过教育传承。”
在听完这个缘由后,于蕾和她的团队立刻决定选择“后蜀残石经”。“真的太了不起了,能有这样一所学校,一直传承着教学、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虽然作为古迹的文翁石室,如今只有故址,但文翁在历史上的功绩,“后蜀石经”在四川教育文化事业上所起的推动作用,始终是不可磨灭的。
“宋拓蜀石经”(复制本)
蜀石经“回家”
传诵千年的“史上最强教材”
《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播以来,继续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第二季节目中,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亮相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其实,“后蜀残石经”原本并不“残”,而是一套整体完整、经文详备的石经,今天无论是在四川博物院看到的“残石经”,还是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拓蜀石经”,它们都源自最早的“后蜀石经”,而这其中还有一段令人感叹的渊源。
“宋拓蜀石经”(复制本)
据悉,最早的“后蜀石经”为五代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也就是彼时的成都学宫之内,为学子们研读摹拓。毋昭裔之后,宋人续刻,最终历时近200年,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奠定了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格局。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而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顾名“后蜀残石经”,现仅可从宋拓本中窥得石经原貌。
“宋拓蜀石经”(复制本)
“后蜀残石经”和“蜀石经宋拓本”都是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石室中学建校的整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希望通过赠予仪式,让“蜀石经”重回石室,也让文翁重视教育、传承文化的精神通过石室中学,绵延不断地传递出去,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历史与文明的守护者。
国图首次对外赠予“宋拓蜀石经”(复制本)
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中国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宋拓蜀石经”的收藏方,不仅将包括“蜀石经”在内的许多珍贵的古籍拓本完好地保存至今,同时其服务人民、普及文化的理念与文翁办学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中国国家图书馆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石室中学,这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向外传送的唯一一本“蜀石经”拓本。
在赠予仪式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女士通过VCR表达了对活动的祝福。她表示:“很遗憾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同国家宝藏节目组一同走进文翁石室,但是今天代表国家图书馆,为所有的石室人带来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蜀石经曾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而宋代的蜀石经拓本更是唯一可窥得石经原貌的拓本。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从香港购回了珍贵的‘后蜀石经宋拓本’,现在就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2018年12月30日,《国家宝藏》‘后蜀残石经’的故事一经播出,我看到了很多网友自发为‘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中学点赞,更有无数石室学子为自己是石室人而骄傲自豪。文翁石室建校于两千多年前,千余年来,人才济济,可以说是‘史上最强学校’,所以国家图书馆特意制作了这件珍贵的礼物,非常荣幸此次能与《国家宝藏》节目组和四川博物院一同将它赠予石室中学。这份礼物就是‘宋拓蜀石经’的高仿复制本,这也是国家图书馆目前唯一一本对外赠予的珍贵的复制品。”她表示,这次让石经重归石室的活动,是希望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能在年青一代的石室人中继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