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来自凉山的彝族务工人员杨小川,在东莞勤上光电公司务工已经一月有余。经过培训,他已经可以熟练操作冲压机,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名冲压工。 本报记者郝飞发自东莞
本报记者郝飞发自佛山1月21日,刚刚来到广东佛山锦力电器务工的凉山彝族小伙(左)在生产线上跟工厂技术人员学习机器操作。
1月24日晚7点,来自凉山州布拖县九都乡的成木呷坐在行李上,看着西昌火车站前人来人往。当晚,他要乘坐K113次列车去昆明,再转车到深圳。“老乡帮忙联系好了,在一家电子厂上班,春节期间每天400元!”
对大多数人而言,春运意味着回家团圆,而成木呷等彝族老乡却抓住春节机会外出务工。记者近日从凉山州农劳办获悉,今年春节期间有约30万彝族群众坚持在外务工。州劳务开发中心主任廖益说,彝族农民工有错峰打工的优势,每年11月后便会大量外出寻求务工岗位,正好帮助企业解决春节用工荒。
西昌火车站客运值班员郝蓓蓓注意到,彝族农民工出行路线分两个方向——经西宁往西北地区、经昆明往东南沿海。
长期关注彝族农民工群体的凉山民族研究所教授白史各表示,凉山彝族群众外出务工始于1998年,在2013年前后达到顶峰,务工地集中在珠三角和新疆、西藏等地。在珠三角主要从事流水线作业,在新疆、甘肃等地是采摘棉花。相比流水线,采摘棉花的工作时间更灵活,“背着娃,摘棉花”是不少人的真实写照。“最大特点是‘群体性就业’,往往一个工头带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出去,劳务经纪人是用工方与彝族农民工之间的桥梁。”
彝族农民工具有吃苦耐劳、朴实诚信等优点。成木呷2017年在保定一处工地负责拌料,曾经连续工作12小时,“回到宿舍,胳膊都抬不起。”
劳务输出已成凉山州经济的一大支柱,也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去年该州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9.5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8.27亿元;其中输出贫困劳动力6.10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304亿元。截至2018年12月,向佛山就输送贫困劳动力6159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去年,凉山还专门制定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指导意见,首次外出务工贫困群众可获稳岗补助和交通补贴,11个深度贫困县在佛山组成稳岗工作队,并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等。廖益表示,今年将继续做好劳务精准输出,尤其是对佛山的专项输出,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怀服务和培训。白史各建议,可加强家政服务方面的培训,“不少工厂机器已取代了工人,但家政行业仍有大量缺口,是彝族群众未来外出务工的一个方向。”
政策“大礼包”
凉山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端出政策“大礼包”:
●11个贫困县可依托县国投公司(或农投公司)建立1个人力资源公司
●建立劳务经纪人“1-5星级”诚信体系,培育劳务经纪人队伍
●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培训对象,抓好普通话、城市生活常识等基础性培训
●11个贫困县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对本县新输出员工实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稳岗管理
●2018年起,州外省内务工6个月以上、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贫困户劳动力,每人可获一次性补助500元;省外务工6个月以上、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贫困户劳动力,每人可获一次性补助1000元
●对成功输出一名贫困户劳动力的村集体给予不少于300元的补助
□本报记者侯冲发自西昌
原标题:春节 约30万彝族老乡错峰在外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