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8年成都经济“年报”出炉,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下同),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从2014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到2018年站上1.5万亿台阶。成都经济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攀升?
全市重点项目
规划项目 1088个
完成投资 4926.8亿元
同比增长 14.3%
投资贡献率 81.4%
企业行活动
参加企业 480家
投资签约 183个
总投资 932.1亿元
“院校企”合作
建设项目 194个
研究中心 1200家
项目实施 124个
投资规模 1292亿元
重点项目支撑作用突出
全市100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完成投资2140.6亿元
去年9月,作为成都高新区和四川电信等企业合作共建的产业载体,成都市第一个特大型新经济平台“云锦天府”在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开工。截至目前,作为成都100个重点攻坚项目之一,“云锦天府”首期已开工中国电信西部创新基地、万国数据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5G网络及泛在感知城市项目、“云锦天府”科技孵化器等5个项目。
就在去年12月19日,52个“东进”项目集中开工,包含了支撑“东进”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的市域快速路、新城主干路网、综合管廊、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又包含了展示新城形象,增强城市功能的城市展厅、商业综合体、新居工程等。
2018年,成都围绕“东进”战略、“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三个改革攻坚计划,规划1088个示范引领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好于预期。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全市1088个重点项目全年共完成投资4926.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2%,同比增长14.3%,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达到81.4%。其中,21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65.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4.1%。
续建项目也积极推进,566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3767.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1.7%。其中,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1859.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0.3%;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309.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4.9%;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446.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7.0%;生态环保项目完成投资151.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6.6%。中国电子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等1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
新项目接续有力,截至目前,空港新城现代物流产业园项目、成都城北体育中心项目等361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紫光成都集成电路基地、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等143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进度符合预期。
全市100个重点攻坚项目稳步推进。其中,62个加快实施项目完成投资2140.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47.8%,占全市108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43.5%;成都高新区英特尔“骏马”项目、成都市绕城高速天然气高压输储气管道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进度超前。
区域协同发展有力推进
签署企业投资协议183个
总投资932.1亿元
“以后到成都去耍也不用再办公交卡了!”1月2日,在天府通“成资通”卡首发仪式暨资阳市新能源公交车启动仪式上,资阳市民纷纷感叹“体验到了接地气的‘成资同城化’”。如今,资阳市民拿着“成资通”卡不仅可在资阳、成都乘坐公交车,坐地铁的功能也将于近日实现。接下来,还将覆盖有轨电车、成灌线市域铁路,还能在红旗超市、国美电器等线下店同步支付使用,市民下载天府通手机APP进行扫码乘车,还可享受成都9折、资阳8折的优惠。
2018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会议,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等4市签署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根据协议,4市将实现基础设施同城化,构建半小时交通圈。“成资通”项目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实现了成资同城交通率先突破。
2018年,成都强化“主干”责任担当,带头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市州,全面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企业市(州)行活动,累计参加企业480家,签署企业投资协议183个,协议总投资达932.1亿元。
成德眉资签订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共同制定同城化五年行动计划,分别锁定75、55、92个合作项目。天府大道北沿线、成资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开工建设,成眉、成德开通跨市域城市公交。
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轨道交通一体化和铁路公交化运营取得新进展,成德、成绵日开行动车高峰时段对数加密至43、40对,成雅铁路通车运营、高峰时段日开行动车15对,成乐、成绵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有序实施,成绵携手打造西部地区最大规模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遂宁市1/3的电子企业直接为成都配套,50余种“遂宁鲜”产品进入成都超市销售。
“五区”协同化发展持续深化。突出南向通道建设和优势资源转化与产业合作,深化与川南经济区协同,共同开行铁水联运班列,推动四川优质产品走出去;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及产业合作,深化与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共同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品质,开展红色旅游、北向出川物流枢纽合作;突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深化与攀西经济区协同,共同推动钒钛新兴战略资源转化和特色农产品开发;突出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和生态保护,深化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川西北特色农产品销售。
产业功能区建设取得新亮点
服务企业投资项目124个
总投资1292亿元
去年12月4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8中国“互联网+”峰会及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成都“独角兽”企业医联入选成为国家发改委首批“共享经济典型案例”。2018年7月31日,医联宣布获得10亿元D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跻身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独角兽”企业。截至目前平台已经汇聚了55万实名认证医生,其中包含了2.7万名签约医生。
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28个产业生态圈;力争到2020年,引育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和关键所在,为此,成都发布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下文简称《攻坚计划》),构建“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产业服务制度和协调解决问题机制。
在产业功能区顶层设计上,实现了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以下简称“两图一表”)全面完成,产业定位进一步精准细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和11个示范功能区启动建设。
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承载能力同步提高。建设51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907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及产园区配套住房,4157名人才通过审核取得安居资格,1111人成功通过人才购房。
功能园区与“院校企”创新合作,对接实现全覆盖。194个项目落地建设,引聚60余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上万名高水平人才,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超过1200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实施,服务项目124个、总投资1292亿元。
实施产业项目精准招引,促进产业集群成链。产业功能区新招引企业项目符合“两图一表”目录占比70%以上,商汤科技、融捷新能源、先导药物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及独角兽企业相继落地。
○专家解读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陈健生
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城市合作共建实现互利共赢
2018年成都市经济总量超1.5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预计将超过37.5%,以实力挑起省委赋予的“主干”之责。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都提出的探索构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合作关系,这在陈建生看来“特别好”。
陈健生认为,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过程。新型合作关系可促进“干”与“支”有序分工,大家扬长避短、各施其职,把劲往一个方向使,这样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他说,过去,省内各市州相中一个大产业项目或一个大型企业,想的都是把它整体往本市州引。但对企业来说,落户成都会面临更高的用工、土地等成本,而去其他市州,人才储备、营商环境又跟不上,“大家的优势和短板都是客观存在的,面临抉择,企业犹豫不决是自然的。而靠政策补贴来吸引,是不可持续的。”
成都与市州构建起新型合作关系之后,企业就可以把对人才、对营商环境更敏感的总部、研发、销售等业务放在成都,把对用工、对土地等要素成本更敏感的生产制造业务放到市州。
陈健生强调,在构建新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各地互联互通变得更加重要了。各地区经统一安排,首先实现从城市竞争到合作协同。这意味着,要逐步将过去那种地方竞争追赶发展的方式转变为地方合作协同发展的方式,以实现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发展成本,实现地区企业或产业分布与区位条件的统一。
○短评
高质量发展理念
缔造高颜值优异成绩
刚拿到2018年“成绩单”的成都,在多个领域得到“可喜可贺”的赞誉。这一年,成都继续“领跑”新一线城市,经济总量首次站上1.5万亿台阶;这一年,成都世界城市排名跃升至Beta+,位列全球第71位,创历史新高;这一年,成都新登记民营企业18.4万家,增长27.3%,90%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这一年,成都与市州480家企业签署投资协议183个,总投资达932.1亿元……
这些数据,只是成都年终成绩单的一个缩影。就在2018年7月,成都正式公布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到2020年,培育形成会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
一年来,成都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推动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站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呈现出“五升三降”的良好态势,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 摄影 孙琳
原标题:52个“东进”项目集中开工 11个示范功能区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