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土桥村摆上坝坝宴 发出“留乡”邀请函

2019-02-08 08:14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段琪琳   责任编辑: 马兰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一大早,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土桥村就已热闹开来。村委会办公室前刚刚平整出来的小广场上摆了五张大圆桌,听到村委会大喇叭广播通知的村民陆陆续续汇集到这里。笼罩在田间的雾气虽未完全散开,但初春和暖的阳光把每个人的脸蛋晒得红彤彤的。土桥村村支书陈恩学忙前忙后地招呼着。他摆上坝坝宴,请来县上镇上的农科专家和致富带头人,要给外出务工的村民讲一讲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让土桥村在2020年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坝坝宴上算起致富账

土桥村距离中江县通济水库不远,发展水产业成为土桥村脱贫致富的第一选择。

“我们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修葺池塘,然后培育鱼苗,第一批鲜鱼马上就能上市销售了。”坝坝宴上,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陈光宗向大家报喜。去年春节,常年在外务工的他回到土桥村,看到一些田地荒废了,心里既可惜又着急。他把几个后辈召集到一起商量,如何让荒地不再闲置。有人出主意:“中江不是有句话叫‘吃鱼要吃通济鱼’吗?我们干脆养鱼好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确定了方向。

去年5月,陈光宗等人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在土桥村找了几十亩藕田改成鱼塘,又把通往通济水库的水渠修葺一新。“这个池塘养的是银鳕鱼,目前市面上一斤要卖30元到40元;这个池塘养的是白乌鱼,算是乌鱼里面的贵族了……”陈光宗扳着手指头和现场的村民算起一笔“养鱼账”,“亩产保守估计2500公斤到3000公斤的话,一亩池塘一年的纯收入就能达到5万元。”

接着陈光宗的话茬,通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林昌明和大家介绍起养蚕的好处,讲解桑树种植的技巧。土桥村曾是我省有名的养蚕之乡,漫山遍野的野桑树为当地养蚕业提供了天然资源。然而时代变迁,当地的养蚕技术达不到市场需求,土桥村的传统养蚕业慢慢衰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曾经卖不起价的蚕茧如今价格翻了几番。

林昌明说,桑树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对水的要求很高。土桥村依山傍水,适合桑树种植。去年11月,外乡人罗存辉到土桥村租了150亩土地,种了2万株桑树苗,正是看中了土桥村优渥的环境。

说到这里,罗存辉迫不及待地插话道:“现在的养蚕技术可以实现一年春、夏、秋三季养殖,每季各养两批,一年能养六批。”他乐滋滋地算着致富账:“我今年就盼着这批新种的桑树早点成熟,如果顺利的话,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没有问题。”

邀请人才留乡共谋发展

“农村要发展,留住人才是关键。”坝坝宴上,通济镇党委书记张辉说:“全镇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就缺少了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人留住,尤其是出去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为此,通济镇党委、政府特意在2月2日邀请300多名在外发展较好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座谈,其中不乏资产过千万的企业家。“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一是凝聚人心,二是共谋发展,三是交流经验。”

“90后”陈晓美前两年随村里外出务工大军一起到广东、福建及上海等沿海城市“见了世面”。作为家里的老幺,父母希望她能留在家乡发展。2月7日一大早,听说村里请了农科专家和致富带头人来给大家介绍经验,陈晓美早早拿着笔和本子来到村委会等候。像陈晓美这样的年轻人,这次坝坝宴还来了20多人。张辉介绍,通济镇18个行政村,今年几乎村村都举办了这样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外出务工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愿意留下来,参与家乡建设。

临别之时,陈恩学向记者发出邀请:“欢迎明年过年的时候再来,那个时候,我们的桑树长高了,鱼儿更肥了,田里的稻香鱼、小龙虾、大闸蟹也养好了。我们还要摆上高规格的坝坝宴,档次绝对不会比你们城里差!”□本报记者 薛剑 发自中江

原标题:土桥村摆上坝坝宴 发出“留乡”邀请函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