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成都发展史上最值得铭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对成都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要求,赋予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重大使命,为新时代治蓉兴蓉指明了政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以来,成都市以“全面落实年”为工作主题,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及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战略新部署,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推动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站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呈现出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经济转型动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国际影响大幅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升,企业经营成本下降、城市运行矛盾下降、社会突出风险下降,“五升三降”的良好态势,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A
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的一年,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纵深推进,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家 培育4家独角兽
2018年12月4日,成都商汤科技有限公司在天府新区新经济产业园正式揭牌。就在一个月前,四川驹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完成C轮融资人民币15亿元。这两家企业已分别成为成都市第四、第五家“独角兽”企业。加上此前诞生的新潮传媒、1919和医云科技,至此,成都市已拥有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4家企业是在成都培育诞生。“在短短的240天时间内,成都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从0到5,既彰显了成都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表明了成都市有关部门在扶持‘独角兽’企业发展所下的功夫。”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表示。
早在2017年11月召开的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成都市就确立战略目标:到2022年,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成都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经济配套政策,包括制定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规划建设“独角兽岛”等发展载体、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发展基金、印发首个共享经济发展方案等。
当前,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已成为成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去年10月9日,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成都开幕,这是继北京、深圳、上海之后,双创周主会场首次放在西部。活动周期间《2018中国新经济活力指数排行榜》发布,成都新经济活力居全国榜单第三位,领跑新一线城市,居中西部城市首位。数据、报告印证了成都“双创”实力。
创新要素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设100亿元新经济发展基金 梯度培育新经济企业
发展新经济关键在制定精准政策体系。在创新要素供给模式上,成都聚力人才要素供给,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创新技术要素供给,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创新资本要素供给,实施“上市倍增行动计划”,设立2亿元的新经济天使基金和100亿元的新经济发展基金,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全过程的融资服务。
2018年12月,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8中国“互联网+”峰会及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成为国家发改委首批“共享经济典型案例”。“我们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四川省、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区的大力扶持。”医云科技投资副总裁唐寅告诉记者,自创业之初,医云科技就获得了来自于天府软件园和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和政策扶持,在此背景下迅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措施和“双百工程”,让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B
协调发展
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城市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2018年发布的《全球大都市监测报告2018》显示,中国大城市的能级和数量不断上升。学会以人均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为两大指标评估得出结论,成都以人均GDP增长率7.2%和就业增长率5.9%的成绩,全球排名第三,在上榜的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大城市的发展在区域带动上越发重要,这一年来,成都积极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东进”战略,选择与重庆相向发展、功能共享、设施互通、环境共建;在四川省内,不断强化首位城市担当,增强辐射功能,积极推动五大经济区合作发展;市域层面,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带动全域城乡均衡协同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实施“东进”开辟城市永续发展空间
去年12月19日,2018年实施“东进”战略现场推进会暨“东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开工仪式上,5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812.1亿元。本次集中开工项目既包含了支撑“东进”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的市域快速路、新城主干路网、综合管廊、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又包含了展示新城形象和增强城市功能的城市展厅、商业综合体、新居工程等。一个又一个实在的项目,正在打破“隔着龙泉山,风景两重天”的区域发展差异。
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格局,《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送审稿)》(以下简称“新总规”)编制,开启城市格局千年之变。去年,成都市规划部门还编制了《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总体规划(2017-2035)》《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总体规划》《成都东进区域高快速路网体系规划方案》等多项“东进”相关规划方案。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看来,“从经济上,‘一山连两翼’是以成都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为核心的橄榄形双核城市,以周边城市为‘卫星’,可以画出一个像双黄蛋的经济区。遵循差异协同规律的整体区域,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协同效应。特别是该经济区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完全可能成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强大引擎。”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 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
在冬日的寒风中,天府国际生物城迎来了第一家正式入驻的企业——成都先导药物开发公司。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最初的一片空地,到现在大楼拔地而起、塔吊林立、机车轰鸣的产业新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在经历从一纸蓝图到逐步变成实景的快速变化。产业功能区建设“核心在产业”。“除了先导药物以外,康诺行、GDCC中国中心、西点科创等也即将入驻。”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生物城的孵化园湖畔餐厅已经正式营业,并开通了4条往返班车线路和1条加班班车线路,已初步覆盖了生物城企业员工出行主要区域。
2017年7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提出要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一年多来,围绕补链强链,成都各产业功能区新引进了一批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包括先进制造业项目15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62个、都市现代农业项目13个,总投资6554.3亿元,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28个产业生态圈;力争到2020年,引育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和关键所在,去年,成都还发布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下文简称《攻坚计划》),构建“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产业服务制度和协调解决问题机制。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签署企业投资协议183个 总投资932.1亿元
“以后到成都去耍也不用再办公交卡了!”1月2日,在天府通“成资通”卡首发仪式暨资阳市新能源公交车启动仪式上,资阳市民纷纷感叹“体验到了接地气的‘成资同城化’”。如今,资阳市民拿着“成资通”卡不仅可在资阳、成都乘坐公交车,坐地铁的功能也将于近日实现。接下来,还将覆盖有轨电车、成灌线市域铁路,还能在红旗超市、国美电器等线下店同步支付使用,市民下载天府通手机APP进行扫码乘车。
去年,四川提出“一干多支”的发展战略,在四川区域发展历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明确了成都的地位与作用,这既符合世界城市群的发展规律,也符合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会议,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等4市签署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将实现基础设施同城化,构建半小时交通圈。
这一年,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五区”协同化发展持续深化。成都强化“主干”责任担当,带头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市州,全面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企业市(州)行活动,累计参加企业480家,签署企业投资协议183个,协议总投资达932.1亿元。成德眉资签订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共同制定同城化五年行动计划……
C
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这一年,从“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到具体路径的形成,成都一步步解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成都提出美丽愿景——到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都坚持以铁的决心推动环境治理,实施“治霾十条”“治堵十条”“治水十条”“增绿十条”等创新举措,力争早日呈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和谐美景。
2607公里天府绿道
已织成1113.79平方公里绿网
去年5月11日,汇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城市发展研究顶级智库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天府新区成立;7月13日,《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发布,正式提出“公园城市”的内涵;相距不到一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正式挂牌;今年1月14日,作为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门的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挂牌成立……标志着成都公园城市理论基础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已全面铺开,一场率先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范式、建设路径的行动在成都迅即展开。
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定位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与天府绿道举足轻重。随着成都天府绿道的建设及部分开放,满城绿意逐渐浸染成都地图。据了解,目前已建成的2607公里天府绿道,串联起了1113.79平方公里的五级绿化体系,其中植入的2191个文商旅体设施,370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形成的40万亩的景观农业。
作为城市“绿肺”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统筹实施生态修复提升等八大“增绿增景”行动;有机串联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各景点景源、特色小镇及产业功能区的旅游环线,已开工建设道路30公里。
D
开放发展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从今年1月1日开始,成都航空口岸正式实行7×24小时通关,“不打烊”的全天候通关服务,让空港变成了“不夜城”,进一步优化国际营商环境。目前,成都抢抓“一带一路”和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机遇,确立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新目标,内陆平原正构筑起开放新高地。
布局建设“14+48+30”大通道 促进大开放
2018年,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布局“14+48+30”航空客货战略大通道,实现国际航线“客货并举”。
80后的仲俊斓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了——他从2013年4月开始驾驶成都-罗兹中欧班列(蓉欧快铁),5年来班列从最初的一个月3趟增加到现在的一天3趟,“时速从10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成都到波兰罗兹的时间从18天缩短到12天。”
蓉欧快铁,已成为成都联通世界的纽带。通过蓉欧快铁,成都市温江区的花木产品销往荷兰、意大利、土耳其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创新物流服务,改良集装箱,客户在家里就能用手机电脑随时远程调控集装箱里的温度和通风设备。花木到达欧洲,无需二次培育,就可以直接上市销售。
去年,成都新开通了10条国际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和2条全货机航线,成都国际(地区)直飞航线达114条,填补欧洲和北美洲际全货机航线空白,保障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航空货运需求。加强与中航集团等大型航空运输企业、顺丰集团等物流集成商战略合作,合力打造西部航空货运枢纽。
同时,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铁海联运通道,实现国际班列“扩容增效”。国际班列年度开行2619列(其中中欧班列1591列),通达24个境外城市、联通14个国内城市。创新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推行中欧班列“一单制”,搭建运贸一体化运营平台,为企业运用班列通道拓展市场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
此外,成都全面加强与俄铁等境内外铁路运营主体、中远海运集团等物流集成商和香港新华集团等贸易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共建多式联运中心、集装箱箱管中心,创新国际铁路班列和铁海联运通道运营机制。在完善国际口岸功能方面,已拥有三大口岸、两大综合保税区、三大保税物流中心和九项进境指定口岸功能,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政府购买口岸服务,推动通关“去繁琐”改革和关检融合申报,降低通关时效及成本,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塑造鲜明的世界城市标识
近年来,成都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着力塑造鲜明的国际标识,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去年春节期间,成都8支文化艺术展演队伍带着精心准备的节目,走进美国、英国、韩国、黎巴嫩、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文艺演出、美食品鉴、非遗展示及大型灯展等形式,向当地民众和各国游客集中展现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去年中秋节后第一天,成都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现场,不仅有爱奇艺CEO龚宇、《伪装者》编剧张勇等圈内大咖积极建言,更有新一线城市里第一只百亿级别的文创基金“成都市文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正式宣告成立。同时,西南地区首家文创支行——成都银行锦城文创支行首次公开亮相,31家单位被认定为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
2019年1月8日,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进一步细化目标、明确路径,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到2035年,建成新兴的世界文化名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并提出了实施“六大工程”:实施天府文化立德树人工程,铸城市之魂;实施天府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固城市之根;实施天府文化城市美学工程,彰城市之美;实施天府文化载体建设工程,立城市之品;实施天府文化传播推广工程,扬城市之韵;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聚城市之力。成都提出高标准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正在成为成都显著的国际标识,成为世界认识成都、感知成都的重要窗口。
E
共享发展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去年12月29日晚,成都城市音乐厅迎来了她的第一场演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华人指挥家汤沐海执棒,音乐会成功演绎了《红旗颂》《峨眉》《蓝色多瑙河》《卡门组曲》等多首中外名曲。作为成都惠及市民的优质民生工程,城市音乐厅今后将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成都音乐事业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成都高品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谱写出动人的乐章。成都独特的文化传承形成了悠闲宜居的城市特质,这是成都建设宜居城市的天然基础,也是未来强化人才吸引力的独特优势。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坚持共享发展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中,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单元。
成华区下涧槽社区“邻里月台”留住工业记忆感知社区温度。在这儿,会发现张婆婆和李婆婆言语之间满是情谊,老人们在义工的引导下参与“排排坐,摆机车记忆龙门阵”坝坝会。同样,在成华区怡福社区桃蹊书院,由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与古旧书籍老店“毛边书局”联合创立“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是全国首家将政府公共文化资源与民间社会组织资源创新结合而组建的多功能、高质量阅读、创作的公共空间。
不久前,成都社区发展治理获得了"中国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在过去的一年里,成都1918条背街小巷换了新颜,143个“小游园·微绿地”点缀街角,112个特色街区点靓城市,8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说:“这些‘民生小事’让市民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也让整个城市在悄然中变得更有温度”。
去年,成都还有1.1万家社会组织、31家社会企业、16万注册社区志愿者、2000多支志愿者队伍在4351个社区提供服务,与党组织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为居民提供着幼儿托管、四点半学堂、共享食堂、慈善超市等家门口的服务。新的一年里,成都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特色街区创建、培育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建设国际化社区等为重点,推进社区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心态“五态”同步提升,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 何海燕
原标题:成都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