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全面立体开放构建国际门户枢纽
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货站,数辆装卸叉车在一排排进出境货物中来回穿梭,一批批进口货物被运走,一批批出口货物又被运来等候上飞机,整个现场一派繁忙。今年1月1日起,成都航空口岸正式实行7×24小时通关,全天候的通关服务使空港变成了“不夜城”。
“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进口鲜活产品猛增。”机场海关货物监管现场相关负责人称,便利化通关服务加上畅达全球的国际通道网络,不断释放进出口货物增长空间,实行7×24小时通关服务以来,仅进口鲜活产品就实现了同比翻倍增长。这些鲜活产品从境外打捞到摆上成都餐桌,最快只需要大约10个小时。
与此同时,在成都国际铁路港。尽管年味尚未散去,但是铁路口岸监管堆场内早已是一片忙碌。司机杨小武坐在吊车内忙碌地吊装集装箱,他当天承担着两列国际班列总共82个集装箱的吊装作业,中途还可能会临时增加集装箱。“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杨小武描述的繁忙工作场景,从一组数据就可以感受到——2018年成都开行国际班列2619列,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繁忙,正是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强化担当的真实写照。成都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全面立体开放、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推动互联互通、聚势赋能,奋力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独特的成都枢纽力量。
从“区域门户”到“国际门户”
站在时代机遇面前,成都正加快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打造国际门户枢纽
杜甫笔下的“门泊东吴万里船”,陆游笔下的“繁华盛丽天下无”……古老的诗篇至今仍在诉说千百年来成都百业兴盛、商业繁荣的繁盛景象。事实上,秦汉时期“列被五都”、隋唐时期“扬一益二”……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成都从古至今一直在中国及世界城市版图中具有突出地位,是当之无愧的区域门户城市。
从历史深处走来,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城建史的成都,虽历经鼎盛繁华,在新的时代却依然与时俱进、拔节生长。站在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放眼远眺,不仅有湖山画境、碧波荡漾的兴隆湖,更能从这里洞见这座城市的未来。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这里为成都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新时代使命。2018年6月2日,成都市召开对外开放大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时代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实现成都“三步走”战略提供开放动能,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重要支撑。
紧接着,2018年6月19日,《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正式印发实施,高位谋划开放新战略、精准实施开放新举措,对成都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从“区域门户”到“国际门户”,这座城市将走向何处?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曹允春认为,当今时代,谁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谁就能占据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位置,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城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都在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期待。”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李少彤表示,近年来成都在以贸易、投资为基础的多双边合作上进一步深化,对外投资合作蓬勃发展,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站在时代机遇面前,成都正加快构建全面立体开放新格局,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冲向世界城市之列。
2018年7月,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始终坚持开放引领、互利合作。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决策部署,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推动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刻把握伟大复兴引领中国城市在世界崛起的最大时代机遇和“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成都由“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的最大外部变量,借势用力推进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加快“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着力构建多向度战略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加快构建国际资源要素集聚新优势。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
时空距离的拉近,加快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国际空中大通道已悄然转变为国际经济通道
“一带一路”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的势与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一带一路”,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过去是边缘地区,而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会成为辐射中心,发展机遇很大。
2018年12月11日,双流国际机场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性重要时刻——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成都为我国内地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的城市。
5000万人次,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变化,更彰显出成都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使成都由“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高地”。
1987年,一架国航的客机从成都起飞,一路飞越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终抵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打破了成都国际航线“零”的纪录。也许,当时谁也不曾想30多年后的今天,成都的国际航线网络已畅达全球五大洲。
2018年,正是成都新开通国际航线最多的一年。这一年,成都新开通10条国际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和2条全货机航线,填补欧洲和北美洲洲际全货机航线空白,保障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航空货运需求。截至目前,成都的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114条、定期直飞航线61条,位列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成都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大走廊、西部陆海联运新通道、多式联运新体系,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民航专家林智杰认为,时空距离的拉近,加快了人流、物流、贸易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国际空中大通道已悄然转变为国际经济通道。透过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成都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的凸显地位和优势。
双流国际机场班机繁忙起降的同时,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成都将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届时必将为成都的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增添新动能。
如今,成都正全面贯彻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国际航线规划目标和拓展思路,结合成都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要求,到2022年完成“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布局。
今年,成都将重点提升对新增和加密航线要素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和物流集成商招引力度,将新开通至罗马、伊斯坦布尔等5条以上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
从“借船出海”到“驾船出海”
成都积极推动班列开行从注重数量转向提升效能,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运营效能,提升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
成都,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距离最近的沿海港口有大约1700公里。以前资源要素流动及物流的主要方向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中欧班列(成都)开行彻底扭转了这一格局,让成都从“借船出海”实现“驾船出海”。
2013年4月26日, 承载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重托,首趟蓉欧快铁从成都青白江驶出,直奔欧洲大陆腹地——波兰罗兹,架起高效而畅通的亚欧大陆桥,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1/3,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8左右。这从根本上打破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
中欧班列(成都)自2013年首发开行以来,历经5年多的发展,实现班列从单向开行到双向开行的均衡发展,运送货物由最初的电子产品、红酒、啤酒等,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木材纸浆、家具、化工品、医药及医疗设备、机械设备等品类。
从2013年的31列,到2016年开行520列、2017年开行1012列,再到2018年已开行国际班列2619列(其中中欧班列1591列),成都连续3年实现国际班列、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彰显出成都“驾船出海”的开放速度和效能。
目前,中欧班列(成都)境外站点数已拓展至24个,国内“蓉欧+”互联互通直达班列覆盖沿海沿边城市14个,形成国际班列与国内班列紧密衔接、互为支持的物流大通道网络格局。
近年来,成都在巩固国际班列开行数量领先的同时,推动班列开行从注重数量转向提升效能,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运营效能,提升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成都国际班列运营服务持续创新优化,全国首创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和集拼集运运输监管新模式,优化提升班列服务质量,创新提出“520”服务模式,实现了国际班列去程100%的实时位置追踪。
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成都被列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4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依托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成都高标准规划“一带一路”产业园,成都国际铁路港已入驻招商局集团、中远海运、香港新华集团、苏宁云商、菜鸟、盒马鲜生等总投资500亿元的84个重大物流贸易项目。聚集适铁适欧产业的欧洲产业城,目前已引进总投资280亿元的天马高端轴承、巨石玻纤、厦门钨业等12个项目。
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在陆海联运通道方面,将继续优化国际班列“四向”网络布局,推动国际班列健康稳定发展,做到“量”“质”同步提升。优化提升国际班列开行品质,扩大班列线路覆盖范围,形成“干线直达、支线联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运输服务网络。通过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织密完善联系世界的通道网络,企业和市民将共享高水平互联互通的开放红利。
从“高效率”迈向“高质量”
成都正加快战略通道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大通道促大开放,通道畅而贸易兴。数据便是最有说服力的,来自成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值4983.2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占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逾八成,在全省外贸发展中担当“领头羊”,保持着“主干”引领作用。
成都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潘旭东介绍称,2018年四川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94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高出同期全国整体进出口增幅19.5个百分点。而成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值,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3.8%。
伴随企业加速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除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得到巩固外,新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得到进一步开发。2018年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到1652.2亿元,同比增长24.4%,贸易比重上升至27.8%,展现出融入“一带一路”积极成效,亦反映出外贸市场更趋多元。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综保区后发赶超、提质进位,进出口值在全国综保区中位居第一。统计显示,2018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达3521.1亿元,同比增长28.9%,占四川外贸的59.2%,拉动全省外贸增长16.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位列全国综保区第一位,成为拉动四川外贸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事实上,贸易数据的变化只是成都加快构建全面立体开放新格局、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一个缩影。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大开放带来大发展。成都还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口岸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平台经济、枢纽经济,积极拓展全球市场、获取海外战略资源、开展国际创新合作,自贸试验区等“三区”的引领作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等“五园”的示范作用、中国-欧洲中心等多平台的支撑作用持续强化。截至目前,成都与全球228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企业数量、投资额及涉及行业领域均居中西部城市之首。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在过去的一年里,成都高位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吸引企业投资。截至目前,区内新增注册47370企业户,新增注册资本5367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56户,新增注册资本122.1亿元,90%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累计探索形成30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
据了解,2019年,成都将继续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全国率先探索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扩大对欧开放。同时争取更多试点任务落地,深化“硬骨头”改革攻坚,高标准完成自贸试验区改革任务,启动研究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2.0版),加快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休闲之都”,成都一直是中西部最受外籍人士喜爱的城市,目前有来自160个国家(地区)的外籍人士在成都长期居住。同时,已有17个国家在这座城市设立了领事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还拥有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93个。
紧接着,2018年6月19日,《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正式印发实施,高位谋划开放新战略、精准实施开放新举措,对成都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从“区域门户”到“国际门户”,这座城市将走向何处?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曹允春认为,当今时代,谁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谁就能占据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位置,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城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都在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期待。”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李少彤表示,近年来成都在以贸易、投资为基础的多双边合作上进一步深化,对外投资合作蓬勃发展,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站在时代机遇面前,成都正加快构建全面立体开放新格局,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冲向世界城市之列。
2018年7月,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始终坚持开放引领、互利合作。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决策部署,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推动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刻把握伟大复兴引领中国城市在世界崛起的最大时代机遇和“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成都由“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的最大外部变量,借势用力推进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加快“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着力构建多向度战略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加快构建国际资源要素集聚新优势。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
时空距离的拉近,加快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国际空中大通道已悄然转变为国际经济通道
“一带一路”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的势与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一带一路”,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过去是边缘地区,而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会成为辐射中心,发展机遇很大。
2018年12月11日,双流国际机场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性重要时刻——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成都为我国内地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的城市。
5000万人次,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变化,更彰显出成都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使成都由“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高地”。
1987年,一架国航的客机从成都起飞,一路飞越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终抵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打破了成都国际航线“零”的纪录。也许,当时谁也不曾想30多年后的今天,成都的国际航线网络已畅达全球五大洲。
2018年,正是成都新开通国际航线最多的一年。这一年,成都新开通10条国际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和2条全货机航线,填补欧洲和北美洲洲际全货机航线空白,保障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航空货运需求。截至目前,成都的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114条、定期直飞航线61条,位列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成都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大走廊、西部陆海联运新通道、多式联运新体系,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民航专家林智杰认为,时空距离的拉近,加快了人流、物流、贸易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国际空中大通道已悄然转变为国际经济通道。透过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成都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的凸显地位和优势。
双流国际机场班机繁忙起降的同时,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成都将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届时必将为成都的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增添新动能。
如今,成都正全面贯彻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国际航线规划目标和拓展思路,结合成都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要求,到2022年完成“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布局。
今年,成都将重点提升对新增和加密航线要素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和物流集成商招引力度,将新开通至罗马、伊斯坦布尔等5条以上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
从“借船出海”到“驾船出海”
成都积极推动班列开行从注重数量转向提升效能,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运营效能,提升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
成都,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距离最近的沿海港口有大约1700公里。以前资源要素流动及物流的主要方向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中欧班列(成都)开行彻底扭转了这一格局,让成都从“借船出海”实现“驾船出海”。
2013年4月26日, 承载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重托,首趟蓉欧快铁从成都青白江驶出,直奔欧洲大陆腹地——波兰罗兹,架起高效而畅通的亚欧大陆桥,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1/3,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8左右。这从根本上打破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
中欧班列(成都)自2013年首发开行以来,历经5年多的发展,实现班列从单向开行到双向开行的均衡发展,运送货物由最初的电子产品、红酒、啤酒等,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木材纸浆、家具、化工品、医药及医疗设备、机械设备等品类。
从2013年的31列,到2016年开行520列、2017年开行1012列,再到2018年已开行国际班列2619列(其中中欧班列1591列),成都连续3年实现国际班列、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彰显出成都“驾船出海”的开放速度和效能。
目前,中欧班列(成都)境外站点数已拓展至24个,国内“蓉欧+”互联互通直达班列覆盖沿海沿边城市14个,形成国际班列与国内班列紧密衔接、互为支持的物流大通道网络格局。
近年来,成都在巩固国际班列开行数量领先的同时,推动班列开行从注重数量转向提升效能,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运营效能,提升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成都国际班列运营服务持续创新优化,全国首创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和集拼集运运输监管新模式,优化提升班列服务质量,创新提出“520”服务模式,实现了国际班列去程100%的实时位置追踪。
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成都被列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4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依托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成都高标准规划“一带一路”产业园,成都国际铁路港已入驻招商局集团、中远海运、香港新华集团、苏宁云商、菜鸟、盒马鲜生等总投资500亿元的84个重大物流贸易项目。聚集适铁适欧产业的欧洲产业城,目前已引进总投资280亿元的天马高端轴承、巨石玻纤、厦门钨业等12个项目。
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在陆海联运通道方面,将继续优化国际班列“四向”网络布局,推动国际班列健康稳定发展,做到“量”“质”同步提升。优化提升国际班列开行品质,扩大班列线路覆盖范围,形成“干线直达、支线联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运输服务网络。通过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织密完善联系世界的通道网络,企业和市民将共享高水平互联互通的开放红利。
从“高效率”迈向“高质量”
成都正加快战略通道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大通道促大开放,通道畅而贸易兴。数据便是最有说服力的,来自成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值4983.2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占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逾八成,在全省外贸发展中担当“领头羊”,保持着“主干”引领作用。
成都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潘旭东介绍称,2018年四川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94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高出同期全国整体进出口增幅19.5个百分点。而成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值,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3.8%。
伴随企业加速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除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得到巩固外,新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得到进一步开发。2018年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到1652.2亿元,同比增长24.4%,贸易比重上升至27.8%,展现出融入“一带一路”积极成效,亦反映出外贸市场更趋多元。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综保区后发赶超、提质进位,进出口值在全国综保区中位居第一。统计显示,2018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达3521.1亿元,同比增长28.9%,占四川外贸的59.2%,拉动全省外贸增长16.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位列全国综保区第一位,成为拉动四川外贸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事实上,贸易数据的变化只是成都加快构建全面立体开放新格局、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一个缩影。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大开放带来大发展。成都还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口岸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平台经济、枢纽经济,积极拓展全球市场、获取海外战略资源、开展国际创新合作,自贸试验区等“三区”的引领作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等“五园”的示范作用、中国-欧洲中心等多平台的支撑作用持续强化。截至目前,成都与全球228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企业数量、投资额及涉及行业领域均居中西部城市之首。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在过去的一年里,成都高位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吸引企业投资。截至目前,区内新增注册47370企业户,新增注册资本5367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56户,新增注册资本122.1亿元,90%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累计探索形成30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
据了解,2019年,成都将继续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全国率先探索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扩大对欧开放。同时争取更多试点任务落地,深化“硬骨头”改革攻坚,高标准完成自贸试验区改革任务,启动研究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2.0版),加快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休闲之都”,成都一直是中西部最受外籍人士喜爱的城市,目前有来自160个国家(地区)的外籍人士在成都长期居住。同时,已有17个国家在这座城市设立了领事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还拥有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93个。
历史的画卷,一直在改革开放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持续创新中翻新篇。成都着眼凸显战略区位加快战略通道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杨富 刘金陈 摄影 张青青
原标题:四向拓展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