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村全貌
似乎假期到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新时尚潮流,而这种时尚潮流在这个春节,在成都的这座村庄,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春节小长假期间,这里迎来了游客24.5万人次。灯会、美食、艺术活动天天不打烊,日日客临门,十足的“网红范儿”。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都颇有名气的战旗村,早已是乡村振兴的“标杆”。这可不单单是因为村里景致漂亮。
2018年,战旗村村集体资产5700余万元,增长24%;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达2.84万余元,增长10%;游客达到65万人次,文旅业产值增长300%……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无论是兴旺的产业、宜居的环境,还是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村民收入水平,都是吸引各地考察团队络绎不绝前来“取经”的重点。
村里面再没有谁比高德敏更了解战旗村一路走来的发展脉络与创新实践。于是作为战旗村党总支书记的高德敏,自然也成为了与考察来访团队交流最多的人之一。不过,这个春节前后,高德敏更重要的事儿,不是“传授经验”,而是当起了“学生”。
“乡村振兴,是一门大学问”,彼时,离春节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还没正式揭牌的战旗村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已经有了上课的声音。高德敏就作为学生坐在台下,接受培训。
“将来我也要站到这里的讲台上,给人讲乡村振兴的实践”,高德敏说,自己当前是要培训学习如何做好一名讲师。
至于要搬上课堂的案例“战旗村”,仅看过去这一年的新探索,已经足够讲述很久,很长。
新路子
十八般手艺+十八般收益=乡村十八坊
其实,去年春节期间,战旗村已经是火爆得不得了。但是今年更热闹,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村里新开了个新奇有趣又颇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必去之地——乡村十八坊。
正月初六,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仍然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常。“辣椒坊”、“豆瓣坊”、“香油坊”……街两边每家民居建筑都挂着实木招牌。
许多游人都是第一次体验这样新奇的旅游方式。建筑风景的美好自不必说,这里每一个民居都是一项民俗手艺的展示、生产、观光、体验和消费的综合场景。比如在酱油坊里,你会看到许多“手艺人”从头到尾酿制酱油的全过程,能亲自参与其中的工序,当然还可以购买。
看到每个手工“作坊”忙碌不停,游人们体验得不亦乐乎,高德敏自然是再高兴不过。事实上,对于去年夏天刚刚开放的乡村十八坊,高德敏花了极大的心血。
去年上半年,村两委商议决定,利用村集体资金打造民俗旅游仿古街“乡村十八坊”,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把原来闲置的场地盘活,发展乡村旅游。大到构思,小到一砖一瓦的选材和细节的设计,高德敏都花了大量精力。
“这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模式”,高德敏对记者说,推豆花、榨香油、绣蜀绣、编竹笼、制豆瓣、纳鞋底儿……这些乡村民间的技艺是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独特的旅游资源。
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购买到正宗的川西特产,还能亲身体验非遗文化,感受传承千年的匠人精神,同时民间的手工艺也能得到发扬推广和保护,村民的受益更是能节节攀升,一举多得,这何尝不是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新期望
放宽视野 全川的多元民俗文化这里都可以有
去年,是乡村十八坊的探索期。高德敏告诉记者,去年,乡村十八坊还处于平台搭建的阶段,更重视将平台做大做成熟,所以对于入驻的商家,首年暂免租金,“等到平台成熟了,运行机制完善了,就到了全村集体受益的时候了”。
这个时间看上去会很快。因为许多入驻十八坊的商家们,已经在短短数月的时间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红火发展。
就拿赫赫有名的“唐昌布鞋”来说,去年一共卖出去7000多双,比前年翻了倍。
唐昌布鞋店的老板赖淑芳是在去年8月8日将新店铺搬进乡村十八坊的。不同于以前的店面,在这里,她拥有了占地180多平方米的工作坊,不仅可以集中完成布鞋制作、展示、销售和体验,还能招收许多的学徒。
“从布料到成品,32道大工序、一百多道小工序,我们都是按照最传统的工艺手工制作”,赖淑芳告诉记者,去年,唐昌布鞋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客人不仅想买鞋,更想看手艺人现场做鞋,“所以在十八坊里我们的作坊每天都有好多全国各地的客人参观、拍照、摄像,有的还要跟我合影”,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比起生意的红火,赖淑芳更开心唐昌布鞋这门手工艺的推广和创新。据她介绍,2018年,在战旗村村委会的撮合下,唐昌布鞋尝试了多种融合创新。比如和郫都蜀绣大师合作,推出蜀绣婚鞋、棕编布鞋等18种新产品;再比如,曾经为没有传承人而焦虑的赖淑芳,一年里已经教出了至少二三十个徒弟。
高德敏对乡村十八坊的发展,自然也已有了新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将平台进一步搭建成熟的同时,新的一年,“我们要吸纳更多的有特色的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到乡村十八坊”。而他也放宽了视野,不仅本村本镇的特色特产,全川的特色手工艺、特色文化,都可以引入进来。
原标题:“乡村振兴,是一门大学问” 这位成都“网红村”的村书记过年前后忙着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