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一个创举,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尤其是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园城市更是一种探索和创新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成都未来发展、天府新区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
如何打通生态价值实现通道
成都以培育新动能实现公园城市经济价值提升
建设公园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点明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凸显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总书记对成都的指示要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包括建设公园城市、创造生态价值、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四项任务。这四项任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句完整的话,不能把它分开来理解。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就是要发挥天府之国生态本底良好的资源优势,把成都建成公园城市;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公园城市的绿色价值,把“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是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增长极和开放高地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公园城市建设,既是城市形态、人居环境的提升过程,也是一个经济过程,具体地说,是一个绿色价值创造和提升的经济活动。能否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改变城市面貌和营商环境,发展新经济、构建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如何实现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如何打通价值实现通道呢?这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成都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提出,首先要探索编制全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健全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确权,将自然资源变成自然资产。同时搭建生态价值实现平台,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健全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制度,推进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化将自然资产变成自然资本。为了推进生态价值市场化的实现,提出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拓展环保管家等服务市场,推动政府由购买单一治理项目服务向购买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服务方式转变。还要健全绿色金融支撑,探索建立绿色基金和碳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发展绿色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国有资本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大生态工程,率先形成绿色金融全产业链示范。
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成都以生产方式变革为公园城市经济建设的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价值提升。高度重视公园城市经济价值的创造,尤其强调将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引擎,以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组织经济活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使资源、生产、消费等相互匹配适应,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性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探索由绿色创新融合发展打通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
如何彰显公园城市多元价值
成都注重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建设公园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公园”作为美丽的代名词,象征着优美景致、怡人风光、舒适体验;“公园城市”不仅要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普及、强化公园美,更要像建设公园一样优化城市,塑造提升城市美。公园城市这一大美形态充分体现了生态美学价值,承载着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统一,既与美丽中国的战略要求高度吻合,又充分结合成都自身良好的生态本底、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成都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美丽模式和美丽路径。
成都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提出以全域生态资源为底,以自然为景,打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绿态,彰显公园城市的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成都以此为突破口,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重点建设全域绿色空间底线、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市域网络空间结构、市域生态安全屏障,升级构造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从中孕育出无限的生态价值。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这一论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以文化为魂,注重挖掘人文价值,“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多元包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一方面主张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厚植天府文化底蕴;另一方面积极打造特色小镇、文创载体和人文符号,彰显现代化新天府的时代风貌,促进城市人文在多元互鉴、古今相融中不断绵延。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具有显著的生活价值。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开展绿色宣传教育,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倡导低碳出行,引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从“在社区中建公园”向“在公园中建社区”转变,打造绿色舒适的公园式社区;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保护建设有机融合;实施锦城蓝天、天府净土行动,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着力于提升生活价值以满足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不断提升建设公园城市的能力
成都创新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2018年7月,成都市委提出:“构建创新创造、示范引领、共建共享的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建设公园城市的能力”,特别强调了创新驱动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加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加强公园城市建设领导、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提升公园规划营建水平、强化重点领域示范引领、注重共建共享氛围营造六个方面对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创新什么、如何创新进行了安排部署,准确地把握了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持用高效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保驾护航。
加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充分体现成都的谦逊与包容。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一个创举,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尤其是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园城市更是一种探索和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究。加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不仅要对公园城市内涵、公园城市形态、绿色生态价值、消费场景、市民生活品质、城市品牌价值等重大问题持续研究,还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刻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既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先进标准,又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执行绿色发展的各类标准,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体系、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提升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的影响力。
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是成都提升公园城市建设能力的又一创新。成都建立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通生态价值实现通道,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为促进战略部署早见成效,新道路探索早出成果,创新性提出了挂图作战的推进方式和实施“三大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因地制宜推进川西林盘、特色镇建设,优化推广郫都区、崇州市等区(市)县探索的先行经验,并积极探索示范项目推广新模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积极反映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新成效。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用好对外友好交流平台,发挥企业、民间团体、知名人士等积极作用,汇聚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把成都打造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作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以绿色价值创造为主线建设公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