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为2019年十大任务之一。“全方位对外开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除了开放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开放方式的进一步升级,更重要的是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我国的对外开放,一直是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开放。但或许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成绩容易量化、统计并传播的缘故,提到开放,我们往往只对经济开放印象深刻。比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成都与全球22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外贸进出口总额近20年增长26.5倍,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数近10年增长10倍……
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意味着下一个40年,除了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整个社会各个方面都将呈现更加开放的姿态。
近几年,成都始终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把自贸区建设作为全面开发开放的引领性工程,着力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内陆开放新优势。特别是在去年6月2日召开的对外开放大会上,成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时代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融入并支撑国家及区域对外开放大格局,努力构建立体全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成都提出“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谋划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旨在通过激发文创、艺术、旅游、美食等国际特色交往活力,提升“经济外交”水平,放大“文化外交”影响,发挥“民间外交”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新局面;成都提出“要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努力打造中西部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则是以现代政府治理、双向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区域开放为着力点,建立完全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制度体系。
再如,今年2月13日召开的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我们要坚决摒弃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小农意识,小富即满、不思进取的盆地意识,封闭守旧、自我发展的内陆意识,牢固树立开放合作、创新创造的现代意识,敢为人先、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国际意识,则是希望成都上下进行彻底的思想开放,通过观念更新、登高望远、放眼世界,树立胸怀天下的情怀、开放包容的观念,更好地走向国际和融入国际……
城市一旦走向国际、融入国际,就会拥有自己的国际标识,就像时尚消费之于米兰,购物天堂之于香港。国际标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外界认识城市、感知城市的重要窗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成都要按照市委部署,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把“开放”打造成成都的城市名片和国际标识。
本报记者 陈仕印
原标题:把“开放”打造成成都的国际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