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文创走新路 传统非遗焕生机
红星新闻网 2019-05-19 08:04
道明竹编已形成了一些赫赫有名的文创品牌
草编团扇、竹编灯罩、蜀绣唐昌布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结合在一起,顿时从普通生活用品一跃成为文创产品,非遗走进千门万户,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古风古韵又方便实用
草编团扇风靡锦里
今年“五一”小长假,锦里推出了一款素色小扇,这是用灯芯草编织的一把样式非常简单的小团扇,草编团扇,榉木扇柄,彩色扇穗,简简单单的组合,上市半个月卖出数百件,这就是“非遗+文创”的魅力。
自贡的草靶龙,2009年就作为草编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草还能编出哪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小玩意儿?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文创项目负责人吴俐走访了自贡的草编企业,与企业一起设计出这样一款小团扇,简易、方便又实用,在立夏之际推出,很快风靡锦里。“我走在路上,人们就问我,这个小扇子是在哪里买的。”一位来自江苏的游客表示,这个小小的团扇既有古风古韵,又方便实用,是小而美的文创设计。
与院校合作增加设计感
传统非遗大放异彩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镇盛产竹子,竹编是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手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村民所擅长的竹筐、花篮,却价值低廉,收入低微,不少年轻人都放弃学习这门传统手工艺。近年来,情况有所不同,道明竹编已经形成了“丁知竹”等赫赫有名的文创品牌。道明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春梅的“丁知竹”品牌设计系列产品已经被不少高档酒店、商场相中并订购。
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原来,2012年,趁着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前往道明镇采风,崇州市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创建“学院+农户+基地”的产业运作模式,为推动传统产业走进现代生活做出积极探索。
“我们的学生在村民家里住了几个月,村民们非常热情,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很多作品。”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江帆说,后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每年都来到道明镇,在当地开了不少课程,还将艺人们请到中央美院学习。道明镇的丁春梅、陈龙梅等年轻人学成返乡,利用创新思维办起了工作室,成为当地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标杆。
就在去年,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崇州。“我们希望这种模式在道明镇发展成熟以后,能影响到藤艺、蜀绣、蜀锦以及其他传统工艺项目。”江帆说。
嫁接文创思维
传统的非遗走出新路
成都郫都区唐昌镇的唐昌布鞋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脱胎于明朝时期的包边千层底布鞋,需要经过32道工序方能完成。但在现代潮流中,穿布鞋的人越来越少,1998年郫县制鞋厂倒闭了。鞋厂工人赖淑芳拉上80多岁的老母亲和自家姐妹3人,倾尽全力凑了4000元,盘下一个4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买了两台纳鞋底的缝纫机,再加上3个老手艺人,重新做起布鞋,成为唐昌镇唯一坚持做手工布鞋的厂家。
2018年8月8日,在战旗村的文创园区“乡村十八坊”中,赖孃孃的唐昌布鞋作坊开张。赖孃孃说,她们引入蜀绣、棕编等非遗元素,以前几十元一双的布鞋一下子变得“有文化”了,产值大大提高。以前“唐昌布鞋”门店里主要卖几十元的低档布鞋,只有少量高档布鞋;现在,全国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几乎遍及各个省份。
以前,只靠就几人维持的店面,现在络绎不绝地收徒。2017年,唐昌布鞋年产了4000双,销售了3000双;2018年年产7000双,销售了6000双,销量翻了一番。赖孃孃说她正准备与高校合作,研制对脚气、汗脚起治疗作用的保健型布鞋。
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文创+非遗的方式更新自己的产品与技艺。彭州竹雕传人周禄平说,他准备把工作室重新布置一下,设置一个可以让游客现场体验彭州竹雕的非遗体验馆。“我把材料和工具都给他们准备好了,教他们现场制作。”本报记者 汪兰 市文旅局供图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