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新场景 点燃成都夜间文化消费

成都商报 2019-08-16 07:24

市民排队入场观看《成都偷心》

市民在大川巷休闲

近观成都夜经济

凌晨1点过,坐落在窄巷子深处的三联韬奋书店依旧人来人往。自实行24小时营业以来,三联韬奋每个周五周六夜间会有新书发布、作家对谈等活动,也吸引了夜间消费的人群。“7点以后的客流量占全天的一半。”书店工作人员介绍,24小时营业,提高了书店的整体收入。文化消费已成了成都夜间经济的新亮点。据日前发布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在饿了么口碑的夜间餐饮消费活跃度排行中,成都位列第七。而在大麦网晚间7点~9点演出峰值时段观看统计数据中,成都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的夜间消费里,文化消费更有竞争力。

新体验

“偷心”戏剧:从“坐着看”到“走着看”

6月底的一个周末,大林二刷(第二次观看)《成都偷心》,在剧场二楼,触发了演员与观众的一对一互动。大林被演员带进一个空间,欣赏完演员为他单独表演的剧情后,收到了演员送他的一幅画。在以往的闲暇之夜,“文青”大林只能选择去酒吧或大排档坐坐,但现在,他更愿意在这个巨大的浸没式剧场空间里享受。

《成都偷心》是域上和美文旅股份公司为成都夜间文化消费开发的一款产品,与传统戏剧不同,这部由孟京辉导演的浸没式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与观众的隔阂:在东湖公园先锋剧场,近整栋楼的空间被分割出168个演出空间,多个小故事在不同时段重叠上演,观众步行其中,可与演员零距离接触互动。

6月,《成都偷心》首月公演的10余场演出里,场场满员。这部话剧只在晚间7:30~10:00演出。

“成都的年轻人看这部剧时很可爱,愿意配合演员互动,也会在剧场里追逐某个演员。成都人对这样一部新型戏剧充满好奇,并且可以包容接纳。”成都观众对《成都偷心》的热情,让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域上和美文旅股份董事长邱伟非常意外。邱伟提到,该剧复购率很高,甚至有刷剧10次的观众。

“夜间文化消费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邱伟告诉记者,从后台数据来看,《成都偷心》本地观众与外地观众的比例约为7:3,在这三成的外地观众里,从北上广等城市专程“打飞的”来成都看剧的不在少数,白歌就是其中之一。

白歌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孟京辉的粉丝。为了看《成都偷心》,此前特意一个人从北京飞来成都,前后共刷剧五次。“我以后还会来成都看这部剧,还要在成都长住一阵子。”白歌说。

“《成都偷心》不仅是一部剧,它还是促进成都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个能无限延伸的产业。”邱伟称,不论是本地观众在夜晚走出家门,抑或是外地粉丝订张机票来成都看这部剧,一路上都在消费,都在为成都的夜间经济做贡献。

新业态

网红巷子:白天是画廊,夜里办集市

除了传统的室内消费场景,成都夜间文化消费场景也在往容量更大、更开放的街区延伸。

10日晚8点,夜幕初降,入口处写着成都方言、地标建筑和美食的展示牌渐次亮起,大川巷也热闹了起来。市民和游客借着暖黄色灯光穿梭其间,不停拍照。

这条仅123米的小巷子,在半年多前还是一条以快递、低端餐饮为主的老旧街道,经改造后,已变成一条以原创画廊为核心的艺术街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新旧碰撞融合后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与2008年兴建起来的建筑对立而视;白天这里是原创画廊艺术街区,夜晚则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夜市。

大川巷共33间商铺,以原创画廊为主,其间点缀着餐饮、酒吧、茶道馆等,沿街售卖的青年原创画作价格大多在200~1000元不等,不少市民游客在画作前驻足观赏,有人将心仪的作品直接抱回家。

“大川巷让艺术变得亲民。”中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强告诉记者,除了售卖原创画作,街区还不定期举办“好物夜市”,售卖原创工艺品、文创手办等,还有坝坝电影、社群交流、以物易物等活动,不仅要吸引市民游客在夜晚前来打卡,还要真正“留住他们”。

尽管才完成改造两个多月,但这短短123米的文创街区,已吸引了不少夜游市民。袁强表示,夜间才是大川巷的“主场”,仅晚上8点半至10点这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大川巷的人流量就占据了全天的40%左右。

新场景

天府绿道:听电音、开派对,文化消费更多元

如果说一条123米的文化街不能让爱耍的成都人在晚上“躁起来”,那么,占地面积超过1800亩的桂溪生态公园怎么样?

8月10日傍晚6点半,人潮陆续涌入成都天府绿道桂溪公园东区,他们是为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配套活动——狂浪电音节而来。10日,为期9天的“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开幕,白天安静休闲的绿道,夜幕降临摇身一变,开起电音派对。音乐响起、集市开张,慕名而来的电音爱好者、男女老少食客们在这里呷一口冰镇饮料,吃一盘小龙虾,欣赏精彩节目。

天府绿道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划部工作人员钟昕怡告诉记者,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在挖掘夜间文化消费新动能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它打破了绿道生活原有的“慢节奏”,让绿道“夜生活”形式更加多元。

事实上,这不是绿道第一次尝试打造文化消费场景了。1月,成都首届绿道生活节在桂溪生态公园举行,街头音乐节、文创/年货/精品市集……最具活力的成都生活方式都被带到绿道场景。

“绿道本身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更是一个城市活力发动机,是对周边市民生活的补充,我们希望将绿道本身从建设化转向功能化。”绿道生活节协办方——集火实验室负责人翟迪提到了她对绿道生活的理解。

钟昕怡说,他们希望市民消除绿道只能用来跑步的刻板印象,“绿道是一种文化场景,我们会将一些潮流、新鲜的文化融入进来,创造一种新动能。晚上的绿道不仅仅是散步的,我们还可以举办电音节,打造博物馆,吸引更多赛事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彭惊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原标题:新体验、新场景 点燃成都夜间文化消费

编辑:孙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