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的成都探寻

成都商报 2019-11-24 08:45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首席评论员 刘琴

家门之外,街巷之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谓社区。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是地理、人文、心理融合而成的微缩景观。

社区是住的终端,行的起点,是守望相助,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小社区,大时代,小切口,大问题。从大国之治到强国之治,社区是国家治理转型的撬动点,是国家政治发展“新的生长点”和战略空间。

10月31日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大踏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自信,释放了“中国之治”的最强信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鲜明强调城市治理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城市治理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使命、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环境,面对现代社会经济高度组织化和社会高度分散性特征,面对人口分布高集聚性、文化结构高异质性、生产要素高流动性、社会管理高风险性的阶段性特征,如何寻求秩序与活力的平衡,如何保持社会的总体有序运行?考验各级政府的能力和智慧。

破与立,需要自觉担当,需要大胆创新。

11月23日,一场名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论坛活动在成都举行。让人眼睛一亮的是,此次论坛主会场放在社区。现场调研与理论总结互为呼应,专家学者与社区工作者互撞火花,彰显实践性、开放性、共享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事实上,创新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突破,也是探究近年来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恰切关照角度,更是新时代社区发展治理“成都路径”的价值所在。

一个“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是观察成都党建引领社会建设体制创新的最佳范本。

经历70年发展,如今我国社区已经形成政府、居民、社会、市场力量等多元参与的格局,但多元治理下,如何有效实现党的全局统揽?这需要机制创新,更需要体制创新。

2017年,成都成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首次在城市党委组织体系中确定一个综合部门,这个部门的成立,打破“九龙治水”格局,有效破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权责失衡、资源分散”体制弊端,以党建为引领,实现了对基层治理体制的“适应性重构”和“战略性建构”。这一举措,被广泛认为是对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体制创新和方式变革的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探索。

66个产业功能区,趟出一条科学发展与有效治理良性互动的治理新路径。

2017年成都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上,成都首次提出“科学发展和有效治理是城市工作的‘一体两面’”,成为全国层面城乡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地方创新。同年,成都产业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产业生态圈”概念,并作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决策部署。这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个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也即实现职住平衡、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

这一创新社区模式,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理念,凸显“人城产”营城逻辑,大幅减少了人的生产生活、企业生产运行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无效占用和浪费,剑指“大城市病”。与此同时,成都还规划建设宜人宜居、智能智慧的城镇社区,望山亲水、乡风文明的乡村社区,发展与治理并重,以发展推进治理,让社区回归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社会平衡充分发展的价值本质。

3144公里绿道,探索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梯次推进的治理新模式。

2018年,不负习近平总书记重托,成都以先行者的勇气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写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公园城市全国“首提地”。近两年来,成都积极探索以生态价值转化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社区规划,以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天府绿道串联城乡社区,以“三治一增”美化社区环境,大力推动城乡社区利用绿色资源创造休闲运动生活场景和生态旅游消费场景。如今,一个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公园城市正拔节生长,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城市示范跃然而出。

以23家社会企业产生为标志,创新社会多元治理新格局。

2019年1月4日,成都高新区发出全国首张“社会企业”营业执照。而更早一些时候,成都就出台了有关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领域的政策,并发布了首批社会企业名单。社会企业是指用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组织。在社会学专家看来,“社会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一种最重要的组织形式的创新。”

此外,成都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探索出社区“五线工作法”和小区“五步工作法”,在全国首创社区志愿服务日,引导1.2万家社会组织、220万志愿者有序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基层组织引领、社会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新型治理格局。

以天府市民云APP为代表,构建起科技赋能和能力提升相互支撑的治理新体系。

2018年10月17日,天府市民云正式上线,把政务服务柜台、公共服务窗口搬到了市民指尖上。如今,天府市民云已集成187项服务,成为成都市打造的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总入口。以新经济“六大形态”重塑城市治理新动能,以“七大应用场景”构建数字城市新空间,以产业社区为重点打造物理、数字共生共长空间,这成为超大城市智慧治理的成都方案。

还有以天府文化构筑社区精神家园,以有为政府与有效治理协同高效防范风险,以彰显生活城市特质为旨要探索供给创新与服务优化联动提升……成都在社区发展治理中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把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始终,把彰显生活城市特质贯穿始终,把防范化解风险贯穿始终,把智慧治理贯穿始终,把以文润城化人贯穿始终,把共建共治共享贯穿始终,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城市治理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并形成12项高质量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调研成果,可供中央决策参考,可为地方实践示范,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成都特点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已隐隐可见。

城市的发展,从来不是理论层面的冰冷记忆,而是与每个个体的生活轨迹所契合。著名的成都“地铁一号线”可为其证。这条地铁线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蓉漂线”。每日里,背着双肩包的“蓉漂”一族,在此摩肩接踵,奔赴内心的梦想之地。两年来,成都新落户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32万人,新增人口100万人,新增市场主体135.7万户,每天近200家新经济企业在蓉诞生。

一条地铁线,充溢这座城市的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

既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活色生香,温润多趣,也有“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的忧思重虑,江湖庙堂,更有“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虽九折而犹未馁,临绝境而焕生机。

以“慢生活”著称的成都,在城市发展的三千年历程中,一直是创新之地,突破之地。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引领,新时代的成都在对良序善治的奋力探寻中,恣意挥写别样多姿的城市生活美学,生动诠释着一个真谛:城市治则百姓安、社会治则生活美。

原标题:“中国之治”的成都探寻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