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足韧性抗压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成都日报 2020-05-12 07:09

1

兴隆湖畔,成都科学城、天府新区独角兽岛正加速建设。 本报摄影部供图 记者 吕甲 摄

4月25日,天天快递西南成都枢纽入驻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中欧班列(成都)货物在西南乃至全国各地高效准时配送再“添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第一季度,连接成都与欧洲核心腹地的中欧班列(成都),不仅未停,还“跑出”了新纪录——开行447列,同比去年开行量上升92.7%,位居全国首位,实现逆势增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着巨大考验。上个月,全国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陆续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成都GDP总值3845.57亿元,同比下降3%。增速虽然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但幅度却是全国主要城市中最低的之一,在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外贸领域,成都甚至还交出了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1%的“逆数据”。

换言之,成都经济的“抗压性”很强。

“抗压性”,通常也被称为“韧性”,即在遭遇较大变化时,城市以最小弹性来应对。疫情突如其来,影响城市正常运转,面对这一变量,GDP的变化程度越小,恰恰反映出城市的“韧性”越好。成都,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硬核”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勇于不惧风浪、善于化危为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进出口逆势增长、工业生产逐步企稳、项目投资进度加快、要素需求明显放大、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市场主体信心逐步恢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成都持续做好精准防控、专业防控,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稳产满产,有力有序推动复市复学,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成都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交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季度答卷。

经济韧性强

困难开局中经受住考验

作为苹果手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捷普成都公司不仅迅速实现了复工复产,还因为订单客户对供应链和危机处理能力非常满意,明确敲定后续订单不但不会停,更会在业务扩张时优先加大在成都工厂的订单量。

稳住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的背后,是对成都经济“稳定向好”的持续看好。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也是对区域经济韧性和抗压性的衡量指标。

2020年的开局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颇为困难,成都如何应考颇受关注。

3月26日,成都总投资达2314亿元的199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相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近21.1%,且项目涉及领域广、影响力大、带动力强。“必将为成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造新优势、增添新动能。”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都一季度消费数据下滑明显。但数据下滑却没有影响企业对成都消费潜力的看好——一季度,成都新晋首店32家。成都普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于3月21日在青白江区开启了首个冷链仓库。企业负责人马瑞鸿表示,“消费力是成都的一个优势。当地人愿意为高质量产品付费。”

外贸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期下降6.4%。而成都却实现逆势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1398.2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其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规模连续24个月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排名第一;中欧班列在全国率先恢复常态化运行后,综合运营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翻看过往的数据,自2016年底止住外贸进出口“双降”势头、进口增速首次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以来,成都外贸增速始终保持着高位增长,且对GDP的影响权重也越来越大。

多元要素汇聚方成势。成都的进出口数据逆势增长的一大原因,在于近年来外贸结构的调整升级。从产品结构看,成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17.9%,占进出口总额的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4.5%和11.2%。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倍、1.3倍、38.3%。成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绩凸显。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成都近年来外贸目的地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欧盟、东盟贸易额分别增长43.8%、31.2%、19.9%。

复工的速度,更显示着成都的城市活力。

2月26日,成都3588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100%全面复工,是全国较早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的副省级城市,3月当月,37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数据显示,3月成都工业增长6.2%,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1—2月收窄6.2个百分点。

成都工业企业能在短期内复工复产,既有城市工业基础本底,也显示出工业企业对成都的信心,更折射出复杂经济形势下城市经济发展韧性强劲。

新经济成势

转化为澎湃城市动力

唯有实干能够书写最好的答卷。

4月29日,场景汇“天府绿道·蓉绘未来”——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在成都江滩公园举行,发布100个新场景和100个新产品,释放投资需求达612亿元。

3月31日,聚焦“场景营城·产品赋能,新经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成都用主会场+3个直播分会场的多平台网络互动形式,开启了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的大幕。当日,成都还宣布,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助力消费升级,释放市场需求,为有志于逆势进击的企业提供更多城市新机会,为万千市民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新体验。其中,新场景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东部新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编制发布机会清单,主动释放城市发展的战略机会;新产品,则将目标瞄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为生产协同提供动力,让城市更“智慧”。

疫情对社会经济是一场巨大的压力测试,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而运用数字工具推动生产无人化、协同化、智能化的企业则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一座城市的落子布局也得到了论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组织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聚焦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

三年培育,当疫情“突如其来”,成都在新经济的浪潮上书写下自己的“传说”——

成都医云科技上线新冠肺炎7×24h在线问诊服务;

成都提供给武汉汉阳方舱医院的两台“小护士”机器人,代替了人工,能够胜任病区消杀、病人体征监控和自动配送药品任务;

四川迈克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可实现2小时内96份样本的快速检测;

成都无糖信息开发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相同行程查询工具”,七天有超过6000万次查询……

疫情之下,已然成势的成都新经济动能澎湃。

以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持续开放城市级场景,持续营造产业级场景,成都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为成都连续12个季度保持8%左右经济增速提供强劲动能……新经济,正在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奋进中担当

企业持续看好成都经济发展

兴隆湖畔,蓄势腾飞的独角兽岛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建设。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夺回来,这里“五一”假期未曾停工。

这个以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为目标的“岛”,在“一岛一园”建成投用后,每年引进企业营收将超过100亿元。可以想见,这样的场景,将在成渝共同打造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极其普遍。

眼下,诸多谋划正在从纸上实践成型。成都科学城核心腹地,在建的天府海创园已拔地而起。作为成都首批高品质科创空间示范园区,项目一期9月将竣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定位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天府海创园可谓生逢其时。”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新经济局邵明峰信心满满。

始于科学城,却不止于科学城。4月29日,成渝两地高新区签署《“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两极一廊多点”创新格局的科技创新能级合作,进入实质性落子阶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点,主干城市的经济韧性,事关全省长远发展。

疫情之下,抱团发展。当同城化发展与疫情防控新形势相遇,成德眉资四城齐心协力“稳增长促发展”,谋求城市协同发展、共享发展的市场需求,力争“集中”释放。联合发布《机会清单》,涉及功能区建设、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领域的需求信息526条。

非常时刻,不影响对成都发展持续看好。金牛、青白江、双流、简阳等地纷纷开展项目“云洽谈”,合作“云签约”,吸引一大批优质产业化项目落户成都。市投促局北京中心以直播的形式联手三个区(市)县主办线上招商推介活动,共吸引了超过100万人次参与。

越是困难,越要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月8日,成德眉资打通同城化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暨首批项目启动。四城联手启动15个项目,总里程220.2公里,项目总投资约172亿元。未来将直接改善成德眉资四市相邻区域的交通出行条件、促进人员往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增强四城市民的获得感和对同城化发展的认同感。

越是困难,越需要企业与政府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作为成都本土企业,新希望集团正加快落地和建设新希望全球控股总部、新希望六和全球共享中心等重点总部经济项目,并将与成都市共同建设中国企业家小镇。

“有信心。”5月9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看好成都经济持续向好。

持续看好在成都布局的还有通威集团。3月25日,通威集团总投资约20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在金堂县动工。建成投产后预计将新增产值约700亿元,解决就业10000余人,年税收约20亿元。今年一期项目将建成投产。

以“快”稳定市场信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在全国较早印发了《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不仅从政府层面发出积极信号,更是拿出“真金白银”与企业共克时艰。既给了优惠政策,也给了市场主体充分的信心。

促消费,重现城市“烟火气”,重振市场主体信心。按照“政府补贴一部分、企业让利一部分、平台支持一部分”原则,成都调动多方积极参与。通过4大主题创新设计,每阶段策划一个主题,同时开展相关配套促消费活动。在财政统筹安排补贴2亿元基础上,动员参与商家和平台企业让利优惠约7.5亿元,吸引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刺激市场信心。

2020关键之年,开局就注定不平凡。

此刻,又一段新的征程即将展开,成都,继续努力前行。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