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陈建章:泸州闲不下来的八旬“铺路人”

2020-08-14 22:25   来源: 四川在线   编辑: 谭希   责任编辑: 马兰

陈建章和女儿一起挑捡青花椒。魏冯摄。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泸州观察 龙欣雨

人物名片

陈建章: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第六小组组长,2012年9月泸州市扶贫爱心公益事业十大爱心之星, 2015年泸州市扶贫开发协会十佳爱心人士。

8月8日,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一户独栋楼房门口,还没进门就闻到一阵青花椒香。一个身着蓝色T恤、皮肤黝黑的老人在院子里和女儿女婿一起挑捡花椒。挑了一会儿,他又坐到家旁边的小卖部坐着,拿着计算器算起收入。

时不时,老人会在家门口张望,像看“孩子”般去看看家门口的这条水泥路,有没有“生病”。

闲不下来,总要忙些什么,便是这位81岁老人陈建章的日常。当了几十年西坛村第六小组组长,用陈建章的话说,这条通全组的路,看似普通,却是他生平最大的骄傲,没有之一。

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一户独栋楼房,就是陈建章的家。魏冯摄

陈建章家里,墙上摆不满奖状,只有将奖状放在了角落。魏冯摄。

陈建章家里,摆满了历年捐款的照片留影。魏冯摄。

泥巴路变石子路

三顾茅庐 打动村民让地修路

“那时候修个房子恼火的很,工人穿着桶桶鞋,连夜帮我搬瓷砖。”陈建章回忆,2000年他家修建楼房,而这次盖房,让陈建章“伤心了”。

陈建章说,西坛村六组只有一条土路作为主干道,建筑材料到不了家门口,只能人力搬运,一遇到下雨天,路稀烂,泥浆盖到脚脖子。

同样的烦恼,也困扰着同组村民。2006年,有一些村民向他提出,想修一条从村里大路到自家的石子路。陈建章当即回复:路,可以修;钱,大伙一起出。

但涉及修路,就涉及要动农民的命根子——土地。这也是陈建章现在回忆起来,还会抓脑壳的难题。

陈建章不善言辞,协调工作做得头疼,常常碰钉子。“你不要走我这过。”“我不要换那块地,我要换好的地!”由于修路要占其中一家的地,一开始陈建章也早早提出换地的法子,但该户村民愣是不听劝,一度让陈建章焦虑的睡不着觉。

陈建章用了2天半,接连拜访了该住户3次,上门讲道理,教村民换位思考。“你想一下嘛,你要修路别人不然你过,你又作何感想嘛?”“路通了,你也可以少走点泥巴路是不是。”

最后,通过政府出资、村民自筹、爱心捐助等方式,西坛村六组筹集近20万元资金,之后资金不够,陈建章拿出1万元储备补上,让泥巴路摇身一变,成了一条3.5公里的石子路,连接50多户人家、覆盖180多人。

陈建章老伴出示这些年的捐款记录卡。魏冯摄

陈建章家里,有一面荣誉墙。魏冯摄。

石子路变水泥路

乐善好施 受恩者集资捐款25万元修路

石子路修好后,为村民带来不少便利,但后续维护资金数目却不小。“小组每个人人均要掏100元治路的病,每年的维护费用要1万多元。”

那几年,看见其他地方陆续修起水泥路,六组的村民看着有些“眼气”。陈建章坦言,西坛村并非贫困村,那时,修路资金的支持“火力”都集中在贫困村。

2014年,村民找到陈建章说想要打水泥路。“又是修路,还要升级水泥路,钱从哪里来?” 要知道,打水泥路要的钱可不是小数目,时隔几年,修路又成了陈建章头痛的问题。

“不能等着钱来修路,得自己找钱。” 陈建章下定决心,经过全组村民开会决定,让村民筹一半,自己想办法筹一半,同时也开始四处送消息,把求助消息送到了贵州,希望有人愿意捐款。

“陈队长,听说你们修路缺钱,我跟你们送点来。”很快,陆续有人送钱到陈建章家里了,50元、100元、200元……这些人的身份、年龄不同,但多数有个共性的特点——曾经受恩于陈建章夫妇。有的曾被陈建章捐过钱,有的被陈建章夫妇调解过矛盾纠纷。

在陈建章家里,几个塑料袋里摆放着带有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的收据,有一些已经泛黄。魏冯摄

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一户独栋楼房,就是陈建章的家。魏冯摄

隔壁村修桥铺路捐钱、捐助贫困学子、为养老院五保户送物资……陈建章夫妇的乐善好施得到回报,很快就筹集了25万元的修路资金。连同村里村民筹集了25万元,陈建章又多添3万元,修通了到家到户的水泥路。

在陈建章家里,几个塑料袋里摆放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多数捐款纸条泛黄,但都用皮筋扎好,或硬纸壳包好。据西坛村村支部副书记夏科勇预计,十几年来,老人的捐款数额不低于70万元,但每次有人问陈建章明细,这个老人总是害羞的摆手,说年龄大了,算不清。

夏科勇说,疫情期间,陈建章夫妇还主动联系泸州市龙马潭区红十字会,向武汉疫情防控一线捐款2万元。

在陈建章家里,记事本上写着带有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魏冯摄

如今,陈建章引以为豪的水泥路成了产业路,沿途的农作物也变了:全组亩产10斤的青花椒在引进江津地区种植技术后,增产至亩产上百斤;原本40亩的高粱发展成80亩;全组2个鱼塘变7个鱼塘,水产产量从1.2万斤增加到5万斤。

交通便利了,产业上去了,项目资金也来了。2018年,金龙镇唯一一个省级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落地西坛村六组,原有提水灌溉改为自流灌溉,村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

年过八旬的陈建章还不服老,还要带领全组村民发展特色青花椒产业,继续当好“铺路人”。“队长,好久打药?”“队长,好久施肥?”如今,陈建章是全组青花椒面积第二大的种植户,村民也常找老人支招。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