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他带领村民 在石头里种出致富树

2020-09-02 22:24   来源: 四川在线   编辑: 谭希   责任编辑: 马兰

涂冬(右一)走访贫困户。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涂冬

曾任宜宾市高县大窝镇镇长、党委书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任高县来复镇党委书记

2018年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贡献奖

□四川在线记者 王吉南

“以前这里的荒山上全是石头,土层比鞋底还薄。”8月23日,宜宾市高县来复镇陈垇村,来复镇党委书记涂冬指着桑树茂盛的山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从“贫穷落后的山沟沟”到“特色产业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涂冬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致富新路子。

因地制宜 发展果桑产业

原大窝镇是高县北部传统农业乡镇,经济相对薄弱,贫困人口多。在该镇3个贫困村中,陈垇村最典型——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缺水易旱。种李子、栽竹子、养鸭子……陈垇村多次尝试发展产业无果,村民也在失败中泄了劲。“风扫地,月照床,三块石头一顶锅,四块石头就是一张床。”曾经的贫困户王泽文曾这样形容那时的生活。

如何找到一条可行的致富路,成为摆在涂冬面前的首要难题。

带队到成都、眉山等地考察后,涂冬最终决定:因地制宜在陈垇村种植果桑。

2015年10月,第一批果桑示范园在陈垇村开建,荒坡地里满是页岩,镇、村干部用雷管炸出一个又一个树坑。

种植、包装、运输、销售,管护果桑的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但村民的技术水平有限,怎么办?

涂冬想到借助村集体公司来进行统防统治、统购统销。涂冬说,如果没人带领闯市场,第一年果桑种植探索不成功,老百姓就会挖桑树,形成恶性循环。

规模壮大 将聘请专业经纪人运作

2017年,陈垇村种下去的部分果桑终于挂果投产。通过农超对接、鲜果采摘等方式,首批10余吨桑葚全部售出,仅果桑销售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万元。王泽文也因此增加不少收入。

除了出售鲜果,依托村集体公司,陈垇村还开发了桑葚干、果酒等产品,借助线上和线下渠道销售。去年,仅桑葚酒一项,陈垇村就有近30万元收入。

按照因地制宜思路,涂冬带领村民在太源村、龙嘴村发展起蚕桑产业。太源村和龙嘴村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运营模式,通过统一供育,一个家庭农场30亩蚕桑的收入,一年达15万元左右。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青壮年慢慢开始回流。

“截至2017年底,原大窝镇实现2个贫困村退出,621户1699人脱贫。”涂冬介绍,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原大窝镇、来复镇、潆溪乡、双河乡合并成为来复镇。“接下来将以全镇的名义组建联合公司,聘请专业经纪人进行市场化运作。”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