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从“领先一步”到“步步为营”

成都日报 2020-12-26 07:48

俯瞰西部(成都)科学城,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国航天一大步,而“成都造”产品则一路护航。

无论是在大国创新的一盘棋之中,还是在城市应急的关键节点之时,“成都创新”承载的担当与作为从未缺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只有创新,才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赢得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全面构建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天府实验室为核心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在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7位。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成都坚持从国家战略需要和城市产业需求出发,坚定构建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的创新要素集成方式和创新链条融合机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

“十四五”即将启幕,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已蓄势待发!

创新引领 打造增长极核动力源

12月4日,在位于成都西南角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正式建成并首次实现放电。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我国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

在当今时代以及更长远的未来,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关键领域核心科技的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

放眼中国创新版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定位均是强化基础性科学研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内生源动力。

四城之外,还有谁?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

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直抵兴隆湖畔,这里是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的成都科学城,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在这里集聚。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正位于成都科学城的鹿溪智谷核心区。

“抢抓时代新机遇,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将建成集科研、教育、创新、产业为一体的中科院科教融合区域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董微介绍,自2016年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科院成都分院成为较早一批“走进”成都科学城的创新主体,不仅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转制企业整体搬迁到成都科学城,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也在此落地。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棋盘中的重要一“子”,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布局,西部(成都)科学城以“一核四区”为功能布局,引领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级。这里已初步构建起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院等“国家队”基础研究为核心,天府实验室建设为引擎,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策源动力体系。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摇篮”,既能显著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亦能提升城市竞争话语权。天府实验室,就是面向国家战略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自身优势领域而打造的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集聚人才团队、重构创新全链条,这里有望成为四川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重要载体,进而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和动力源。

强化平台支撑,成都全面构建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天府实验室为核心的多层次创新平台,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正在加速打造。

创新驱动 构建万亿级产业集群

走进位于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B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出光兴产在中国的首个OLED发光材料制造基地——出光电材,员工们正开足马力,在生产线上加紧生产。该项目预计年产OLED发光材料12吨,2021年初实现首批产品交付。

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型显示技术的主流趋势,OLED屏幕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大屏电视等中大尺寸的显示器中。出光电材的投产,将填补国内OLED发光材料领域的空白,将促进显示器的升级换代,对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强链、补链有重要意义。

在4公里外,与出光电材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京东方,在成都实现了中国首条柔性AMOLED生产线——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随着京东方在成都和重庆的两条柔性屏生产线的量产,全部满产后每年可提供1.4亿片高端手机柔性屏,届时标志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柔性屏制造基地在四川建成。”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表示,京东方将与出光电材继续深度合作、协同发展,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京东方和出光电材所属的电子信息产业,将是成都首破万亿级的主导产业。企业所在区域,戴尔、德州仪器、富士康等数十家相关领域的世界500强齐聚于此,构建起“芯-屏-端-网”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多点支撑、由“点”到“圈”的蓬勃发展之势。

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成都始终坚持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其中,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和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成都“智造”正在崛起。

敢为人先,变革求新。2017年7月,成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这是成都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同时也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

目前,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66个不同产业类别的产业功能区里,规划建设了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以科创空间为载体,推动科创资源向功能区集聚,打造发展动力源。今年以来,这些产业功能区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进项目,新增市场主体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

创新支撑 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化

纵观新一线城市,发展优势各不相同,谋城战略各有偏重。杭州,头部企业阿里系等民营企业生长在西子湖畔;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具有竞争优势……将视线拉回成都,科教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列。

在传统动能机制渐失优势,新的动能机制尚未形成的交汇期,成都选择后发超越。

来吾导夫先路也。2017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历经3年创新开拓,成都新经济组织架构“从无到有”、市场主体“从弱到强”、产业体系“从旧到新”、场景供给“从业到城”、生态赋能“从点到面”,新动能加速成势,发展新动力十分强劲。

今年以来,一系列高能级新经济企业选择成都:6月24日,快手直播电商总部项目、百度智能驾驶项目落户;8月20日,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腾讯新文创总部项目落户;8月25日,字节跳动创新业务中心落地;9月29日,滴滴西部创新中心落户……这正是成都发力新经济,创新项目招引理念,增强招引活力的一个个生动缩影。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都如何从“领先一步”到“步步为营”?

引是关键,培是核心。成都积极开展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打造“独角兽/行业领军+准独角兽+种子企业”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强化种子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分层分级、精准施策,建立市、区(市)县两级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库,出台12条梯度培育支持政策,设立5000万元新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帮助种子企业降成本,提升准独角兽企业显示度,为独角兽企业建立产业发展生态。

如今,成都新经济活力指数已位列全国第三,新职业人群规模全国第三。3年前大力发展的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在今年已成为支撑发展的新动能。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从当初的24万多家增长到44万多家,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成都还进阶升级,以“场景营城”,2020年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将成都打造为“遍地都是机会、随时充满机遇”的“机会之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对此评价很高,他认为,场景驱动模式是新经济驱动因素的一种变革。

智者,谋远。成都,始终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成都在全球率先规划引领新经济的独角兽、瞪羚谷“兽群”,一批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正在培育壮大。

此外,成都将继续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新经济企业赋能传统产业,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供应链+、清洁能源+新经济产业发展,打造16个新经济优势赛道,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新经济,新动能,新“赛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分水岭,后浪成都踏浪前行!

本报记者 宋妍妍 吴怡霏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