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日报 2021-03-10 07:05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鲜明提出“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总体要求和七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是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前所未有赋予成都全面做强极核功能、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径的重大使命,为新时代成都发展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新形势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创城市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支撑,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成都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担当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政治责任,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推进竞争优势战略性重塑、发展格局根本性转变、宜居品质突破性提高、枢纽能级跨越式跃升、美好生活全方位改善、安全韧性系统性增强,实现从西部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迈向世界城市新征程的历史性跨越,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创新引领、活力迸发

让创新成为公园城市的动力源泉

坚定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推动城市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争先进位、弯道超车

聚焦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打造创新策源地,构建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位一体”推进体系,完成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规划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践,打造“双创”升级版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城市创新生态加速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大幅提升。

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112个园区布局,整合形成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推动传统行政区经济向现代功能区经济转变,系统构建“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在全国率先设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系统培育“六大新经济形态”和“七大应用场景”,实现组织架构“从无到有”、产业体系“从旧到新”、市场主体“从弱到强”、场景供给“从业到城”、生态赋能“从点到面”,成功获批国家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经济增加值达到3655.3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1.5%,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跃居全国第3位,“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品牌效应凸显。

坚持协调融合、内涵增长

让协调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内生特点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产业经济地理重塑,提升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开辟城市功能载体建设与资源环境约束相适应的转型升级新路径,构筑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系统构建全域均衡协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功能布局,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推动中心城区范围由“5+2”区域优化调整为“11+2”区域,城市形态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格局逐步形成,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城市加快形成。

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设,协同构建都市圈规划体系,合作推进“三区三带”产业协作带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商贸等以成都为中心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两环七射”轨道上的都市圈和“3绕17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形成,高铁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建成,以都市圈建设引领辐射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区”协同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共建持续走深走实,积极唱好“双城记”,齐心协力办好共同的事,成渝战略协同、通道共建、创新驱动、产业共兴、开放共进不断强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金融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协同打造,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1万列。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让绿色成为公园城市的鲜明底色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赢、城市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与人民生活品质改善提升相得益彰

构建公园城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率先完成川西林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生态价值实证核算和转化试点,初步形成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创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三治一增”,全面淘汰和化解落后过剩产能,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9大绿色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构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7公里、跃居全国第4,形成科学治堵“成都经验”,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全面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规划建设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1.69万公里三级天府绿道体系,聚力打造133平方公里城市环形公园—锦城公园和34平方公里城市带状公园—锦江公园,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城园相融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快显现。

坚持内外联动、集能聚势

让开放成为公园城市发展的基本路径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聚力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厚植城市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力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着力构建“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体系、“7+5”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体系,扩能改造双流国际机场,加快推进“两场一体”运营,双流国际机场位列全球最繁忙机场第8位,中欧班列(成都)开行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大幅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国家改革试点,加快建设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别合作园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获批设立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落地,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被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2020年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升至副省级第4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05家。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坚持以高水平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更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把企业市民感受作为评价“第一标尺”,全面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速推动营商环境政策体系由建体系强基础(1.0版)和全面对表对标(2.0版)向坚持问题导向(3.0版)优化升级,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坚持人本导向、共建共享

让共享成为公园城市的价值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动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加速覆盖常住人口,城市美好生活实现全方位改善,连续12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构建覆盖全民、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进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统筹城乡救助,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公办养老机构提质增效行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养老院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成都标准”,涵盖8大领域100项优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三城三都”建设加速推进,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杜甫草堂“千诗碑”、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二期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优教成都建设成效显著,健康成都建设提质增效,世界文化名城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构建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和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创新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7.5个、城乡社区居民服务设施4.4个,全面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成功应对强降雨、青白江5.1级地震等自然灾害。

成都将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推动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发展、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打造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调共融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着力建设新发展理念充分彰显、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人城境业和谐统一、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成都智慧”。

原标题: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