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的建立

成都日报 2021-03-24 07:53

讲述者: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云芬

大革命时期,成都党团组织抓住有利的政治形势,在革命运动中不断壮大,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

1924年3月,张霁帆担任成都团地委书记。当时,成都团组织建立了11个支部,团员总人数是40余人,学生占大多数,工人只有10多人。张霁帆紧抓工作,经常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党员团员间“感情异常融洽亲密,在各方面均能互助”。成都团组织在学习讨论中,总是站在全川的角度考虑团的发展。张霁帆更是积极向团中央建议在四川设立驻川特派员,“使中央命令传达各内地,或在某种限度内予以发命令指挥之权,一面调和各方面使联络一致,一面督促各方面组织完善。”从而巩固团组织在四川、成都的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运动在四川的扩大。在涉及具体人选时,张霁帆建议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在重庆领导革命运动的肖楚女同志担此委托,“因其驻川有年,甚熟悉川状,而川中同志或读其文,或曾与面会者均服其为人。”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成都团组织根据团员分布与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了调整和改选,并以相对集中、便于活动为原则,将团支部划定为商蚕校支部、工专校支部、法专校支部、少城支部等五个支部。

1925年6月,成都大批的学生青年团员,因毕业找工作或升学而逐渐离开成都,部分支部团员数量低于组建支部的人数要求,团地委立即着手调整。8月24日,团地委召开了全体团员大会,会议选出刘小卿任成都地方共青团书记,下辖少城支部、商蚕专门学校支部、工专专门学校支部、法专专门学校支部、美术专门学校支部五个支部。在此期间,共产党员钟善辅曾以个人的名义给团中央去信,介绍了成都共青团组织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宜宾郑佑之、李一超(赵一曼)的情况,并请示在宜宾建立成都团组织的分支机构。大革命运动迅速发展,宜宾的中共地方组织很快建立起来,成都的共青团组织对全川革命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1925年12月,共产党员刘愿庵回到成都,联络团员,研究团组织发展情况,并把团的外围组织青年之友社、平民学社、学行励进会、社会科学读书会等整合组成四川青年社。

成都团组织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后,刘愿庵召集团员开会,按照团中央第三次代表大会的章程,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由刘愿庵、刘亚雄、廖恩波三人组成干事会。刘愿庵任共青团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刘亚雄任工科主任,廖恩波任学生自治会主任。根据团员的分布将支部调整为法政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成都大学四个支部。

成都共青团组织本应隶属重庆团地委领导,但从工作出发,刘愿庵请示共青团中央说:“惟成都地方重要,各种工作须有特别适当之指导,如隶属渝校直接指导,恐难恰当,请命总校(即团中央)反多周折,故大会议决,请求直隶总校教务处。”后来,根据四川交通不便的具体情况,共青团中央同意成都团组织接受团中央和重庆团地委的双重领导。

1926年4月,成都共青团组织按中共中央的指示,把有社会职业的超龄团员转为党员,并将党组织、团组织分开。据此,共青团成都特支再次作了调整,总计团员有50人,李正恩任成都团特支书记。同月,一部分由团员转入的党员,和原有的成都地方党组织党员,正式组建中国共产党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成都特支),刘愿庵担任特支书记,黄映湖担任组织委员,刘亚雄、钟善辅担任工运委员。成都特支建立后,在组织领导上受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和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本报记者 白洋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的建立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