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的成都进步组织

成都日报 2021-04-03 09:34

大革命热潮中,政治环境朝着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革命实践中,成都是四川最早诞生党、团组织的地方。成都地区大中专院校的进步学生,在成都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站在了革命时代的前列,开创了少年俱乐部、社会科学研究社、导社、共进社、新青年革命团等进步组织。

1925年初,成都少年俱乐部成立,这是共青团员张子玉在少城公园创办的,以成都小学和初中学生为主的第一个团的外围组织。周尚明、李宗林等团员就是该俱乐部的成员。俱乐部最主要的任务是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领导革命运动。少年俱乐部的成员最多时达到200余人。当时,彭县、叙永县、泸县等地受到少年俱乐部的积极影响,也建立起类似的组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少年俱乐部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1925年6月,成都大学党、团组织创建的“社会科学研究社”成立。这是成都地区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活动最有成效的组织。李正恩、钱芳祥等是该社的主要负责人,也都是校内党、团组织负责人。社会科学研究社实际受中共成都特支的直接领导,在开展学习研究宣传革命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社员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积极投入到全市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共成都地方组织的领导下,社会科学研究社发展很快,已达到五六百人,在农业专科学校和彭县还建有分社。

成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社成立几个月后,成都师范大学也由共产党员苟永芳发起组织了成都地区另一个有名的进步团体“导社”,成立之初即有三四十人参加。导社成立便参加了声援万县“九五”惨案后援会。在1927年秋,成都师范大学招收新生之际,导社又秘密发展了新入学的共产党员张博诗等入社,不久社员就已发展到七八十人。他们积极参加了成都地区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和反劣币运动斗争,直到“二一六”惨案发生后,张博诗牺牲,苟永芳等被搜捕,导社才被迫完全转入地下活动。

同时进行革命活动的组织还有四川法政专门学校的“共进社”。这个组织由该校的中共党支部书记龚堪慎和曹品等组织建立,龚堪慎担任该社总务主任。共进社以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己任。同时,龚堪慎还和成都大学预科、共产党员张星石创办四川学联机关报《四川学生》周刊,传播革命思想。

1927年下半年,在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教务主任的共产党员袁诗荛,在附中组织成立了“新青年革命团”作为党的外围组织,成员有40余人。他们还创办革命图书馆,室内陈列着《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袁诗荛经常演讲,鼓励大家要做革命的先锋和闯将,指导大家参加实际斗争。

大革命时期,中共成都地方组织先后在青年学生中建立的较大进步组织还有:志诚法政专门学校的“锐社”、省立一中的“石犀社”、省立第一师范校的“赤锋社”,还有其他青年学生建立的“朝鸣社”“学行励进社”“平民学社成都分社”等一大批社团。这些革命的进步组织,把成都大中专院校的革命青年团结到党的周围,对于推动成都地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报记者 白洋 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

原标题:大革命时期的成都进步组织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