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 蓉心向党 在伟大时代里书写城市的非凡担当

成都日报 2021-07-01 07:42

蓝天白云下的成都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在成都,这座城市的人们,正在享受着发展带来的宜居生活和幸福工作:

清晨7时许,趁着朝阳,在龙泉山“城市之眼”,小赵向东看去,刚刚从天府国际机场起飞的飞机正盘旋向北飞去,脚下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成为健身登山的好去处;

上午9∶30,一组在阳台上看雪山的照片刷爆了小田的微信朋友圈: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名片;

下午3点,在龙泉驿区一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上班的小柳,开启了一场会议,参会的是附近5公里之内的其他3家企业的相关人员,包括他们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共同构建了成都市汽车产业生态圈;

晚上6点,在红星路附近上班的小钟,决定徒步回家:用时1小时12分钟,沿着锦江“回家的路”步行6314步。而在这之前,只需要20多分钟乘坐地铁4号线转8号线便可;

……

人们的笑容,是照亮城市的最美风景,是国家强大、民族自信的最好证明,映照着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在最新的世界城市GAWC排名中,成都位列全球第59位,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8年荣获“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连续6年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小组的建立,标志着成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而顽强的求索,终于正确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砥砺前行——百年来,成都各级党组织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发展,在伟大时代中书写城市的非凡担当,开创了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兴盛的历史巨变。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一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

工业和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成都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人积极奋战新民主主义革命,义无反顾走上救亡图存之路。1923年10月,四川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成都独立小组成立,成都历史从此翻开崭新一页;1946年5月,中共成都工委成立,全面领导了反内战、反独裁和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促成成都和平解放,这座古老的城市在革命的洪流中实现新生。

1950年4月中共成都市委成立,有力领导全市人民千方百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围绕建设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艰苦奋斗、曲折前行。

以1952年6月完工的成渝铁路为代表,包括随后的宝成铁路、川藏公路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竣工,初步改善了四川地区陆路交通状况。1953年,“一五计划”春雷炸响,成都东郊成为国家工业投资重点布局区域。“三线”建设时期,先后新建红光电子管厂、国光电子管厂等大中型工业项目,成为“三线建设”指挥中心、建设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

从此,成都告别了“三根半烟囱”,电子、航空、机械等代表当时我国高端产业的一批骨干企业在成都扎根,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产业也萌芽待发,以重工业为主的丰富的产业体系成了成都工业的“主角”。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成都基本建立起具有一定先进技术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城市的现代工商业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改革开放引领巨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都市委坚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搏击改革开放潮头浪尖:率先在全国提出“四转一包”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建立全国第一个农工商联合体、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被确定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改革开放引领成都发生巨变,实现由省会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深刻转变。

从1977年起,成都市积极进行以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为先导的农村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体制改革,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较早的地区之一。

1993年,国务院规划确定成都市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三中心两枢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中共成都市委把握战略机遇,提出了把成都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战略高地的奋斗目标,抓紧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01年8月,成都市委正式作出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东郊169家企业的搬迁改造。

2004年2月,成都市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及50多个配套文件,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全面展开。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6月批准成都为全国两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在获批试验区后,成都随即制定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于2009年5月获得国务院批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共成都市委率领全市人民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谱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奋进凯歌。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治蜀兴川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主题,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发展目标,落地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积极谋划“十四五”发展。

2012年4月,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大会通过了题为《高举旗帜领先发展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落实“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主动担当起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是今后五年全市的中心任务。2014年2月,成都市委召开十二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市委要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工作抓手,朝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奋力前进。

2017年4月,成都市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大会通过了题为《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的报告,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率先把新发展理念镌刻在城市发展旗帜上,确定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成都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全球位势、治理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在肩负国家战略使命中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飞跃,正大踏步迈向世界新兴城市。

大力实施“东进”战略,跨过龙泉山向东发展,拉开了成都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千年之变的大幕,迈出了构筑世界城市功能载体和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的关键一步。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围绕“人、城、境、业”四个要素,更加注重生活价值和人本导向,更加注重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策略、营城路径、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2018年3月,成都市两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送审稿)》,将“公园城市”写进了“总规”。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委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由“产城人”向“人城产”深刻转变,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环境。2020年12月,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努力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开创性地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设立社治委,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成都实际并具有榜样示范意义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之路;担当主干责任,帮助简阳市脱贫攻坚,继续帮助甘孜、阿坝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全面落地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切实加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力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积极谋划“十四五”发展……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对历史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在新发展阶段,成都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努力开创成都发展新境界,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白洋

原标题:砥砺前行 蓉心向党 在伟大时代里书写城市的非凡担当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