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愿景下 如何实现能源转型与创新?

成都商报 2021-09-07 07:17

9月6日上午,作为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主题聚焦“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与创新。本次论坛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各国能源行业专家学者及著名高校教授、相关专业人士,围绕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通过“线下+线上”形式,探讨中国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等议题。

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如何实现能源转型?

“新型电力系统”受关注

论坛上,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根据“双碳”目标时间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针对‘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我认为主要有两条: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还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两个方面落实了,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主题演讲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动煤电灵活性转型;持续推进终端用能的电气化;加强电力电子和储能等关键技术创新;完善能源转型各项政策,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等。

周孝信就“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进行了“情景分析”——他通过数据模型测算了我国在2030年至2060年间的能源电力发展趋势。根据他的分析,预计2060年,我国非石化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超过99%。“2060年主要供应的电力来源是什么?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水电、核电,占比99.5%。也就是说,到2060年化石能源发电基本要‘清零’。”

新能源转型与创新路径还有哪些策略?“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透明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就“双碳”目标下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做了分析。他提出了“透明电网”概念,这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与电力的深度融合。“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和现在的区别,主要在于数字的广度、深度、精度和厚度方面是不一样的。”李立浧认为,“透明电网”中配置的小微智能传感器及其传感网络无处不在,这一技术形态发展到极致,将实现电网全面可见、可知、可控。

成都麓湖水城 摄影记者 王勤

成都麓湖水城 摄影记者 王勤

专家建议:

调控GDP能源强度 超大规模开发西部“风光”资源

通过网络,本次论坛实现了海外专家全球连线。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及工程系教授、能源效率中心创始人詹姆士·斯维尼做了《脱碳的有效能源政策》主题演讲。在他看来,人类减排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一个可持续的系统,对此,他从经济、安全、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观点阐述。

“第一个方面是经济,这个能源系统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第二是安全,包括网络安全、国内国外安全以及物理安全;第三个是环境,这个可持续的能源系统必须是绿色的、环保的。”詹姆士·斯维尼认为,经济、安全、环境这三个方面是一组“金三角”关系,缺一不可。谈到脱碳怎么实现这一问题,在他看来,可主要通过调控GDP的能源强度、能源效率来实现,比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可提高能源效率,并改变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目前来看,中国实现碳减排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研究员唐元表示,从第一条路径看,在能源供给端层面,必须大力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增加绿色能源供给,必须尽快减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其次,降低单位GDP能耗,“这需要我们大规模植树造林、形成碳汇森林,需要建造立体园林建筑,打造绿色碳中和城市。”

唐元建议,可通过实施一些重大工程实现“双碳目标”,比如,超大规模开发西部“风光”资源。唐元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煤炭年消费量约40亿吨,其中发电用煤占50%以上,发电用煤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可见,中国要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下来,必须把能源供给结构从以煤为主转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超大规模开发西部风光资源,也就是说利用‘风光’资源开发建设一批超大规模风光发电基地。”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绿色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交通大脑与绿色能源的零碳规划运营系统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其中,成都湃尔智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南京多久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打造交通大脑与绿色能源项目,在碳中和愿景下助力能源转型与创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共持续3天,还将举办“绿色低碳与智慧乡村”“零碳能源与女性领导力”“气候领袖”等分论坛,海内外与会专家学者将继续就能源转型与创新进行思维碰撞。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宋嘉问 摄影报道

原标题:“碳中和”愿景下 如何实现能源转型与创新?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