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 新晋超大城市由此而来

成都日报 2021-10-22 07:11

ac86d5c3-1e37-480d-8549-cbe42bf330e8.jpg

交子公园迷人的夜景 摄影 胡大田

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10年内成都人口增长约581.9万人,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一个月前,《求是》杂志公布了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成都入列“超大城市”。

从深居西南内陆的省会城市,一步步跻身“新一线”“超大城市”,成都是如何做到,又凭什么做到的?

《新周刊》10月1日发表了有关成都的大篇幅报道《宜居宜业,何以成都》,梳理了历史上著名的“蓉漂”陆游在成都的生活史,试图解开成都此番“偷偷惊艳所有人”的独门秘笈——成都何以成为成都?宜居宜业罢了!

去哪里工作、到哪里定居,是我们步入社会面临的重要决策。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的速度在加快,流动范围在扩大,但不变的是,追求幸福生活是根本动力。说到底,每个人都想找到现实与理想的黄金分割点——“工作和生活都想要”。

“说真的,都想要,和我一样贪心的人尽管来成都吧,在这里你会安心的!”受访时,怀施涛聊到高兴时发出邀请。

“先打开一份全国美食地图,成都地界上的美食数不胜数;再摊开一张全国旅游地图,成都可以饱览多层次、差异明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怀施涛回忆起自己做决定的过程,还有一张全国医院数量排名表,成都的医院数量在省会城市中排第一,工作不愁!

2019年学医毕业时,经过“两图一表”的精准分析,他锚定了距离自己千里之外的成都,如愿成为成都的一名医生。去年他和女朋友领证结婚了,一个人远道而来,最终组建了一个成都家庭。

作家余秋雨曾经在名为《成都》的文章中写道:成都的名胜古迹,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游子的遗迹。成都人挺大方,把它们仔细保存,恭敬瞻仰。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杜甫草堂,而今新落成的草堂书院开课,古迹遗事场景性活化,新一代的小小成都人又接续上了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诗教传统。由此可见,成都人的包容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俱进。

也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秉性,才能让这种宜居宜业的属性历时千年依然成为成都的优势。

从小在成都长大的张唐到了日本学建筑设计,她没想到学成后有一天会在自己家门口搞事业。“我就是在这样的街道中长大的,当我得知玉林街道要建这个社区公共空间时就自告奋勇来了,没想到设计做出来后不仅居民喜欢,还出圈了。”玉林三巷巷子里项目设计师张唐说,成都近年来持续提升老旧街区品质,配套满足社区各类人群需求的公共空间,让她这样的年轻设计师可以把自己的创意落实在城市里。

位于金牛区星辉中滨河路的“张阿姨的城市会客厅”已经接待了1万多名游客了,得益于街区改造,市民张绍莲面朝锦江的一楼房子终于得见锦江,退休后的张阿姨索性打开客厅撑起遮阳伞开起了茶室,小小的客厅摆放精致,不仅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春,更是一个成都人对于生活美学的分享。不只茶吧,咖啡馆、小酒馆、私房菜馆、展览馆……各种新兴业态都在成都的烟火社区里开花。

生活场也是创业场,不去写字楼谁说就不能搞事业呢?宜居的品质同时也在拓宽宜业的思维。这样的与时俱进,这样的开放包容,也在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加入这座城市。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显示,成都对“95后”集聚程度高,在“95后”人才吸引力榜单中排名全国前10。

其实《新周刊》并不是第一次关注成都,早在2000年《新周刊》就做了一期封面专题,以“第四城”来重新界定成都。后来杂志副主编周可对“第四城”做出新解:“相对于北上广而言,成都不是第四个城市,而是另外一种城市。成都可能给我们示范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在生活的意义上,成都不是第四城,它应该是第一城。”

本报记者 朱小路

原标题:宜居宜业 新晋超大城市由此而来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