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康:从青葱到迟暮 将青春献给玉岫

2021-12-21 19:52  来源: 红星新闻网  

“从2000年开始,到2020年,我带他们(科考队)已把虹口龙溪的山都走遍了。”向导刘素康话语中透露着自豪,“光光山我都登顶过六次!”

刘素康的老家在虹口深溪沟,屋后便是原始森林。 1997年以前他靠打猎、伐木为生。1997年,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现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打猎、伐木被逐渐禁止,他便开始在政府划分的种植区域内务农,去城里打零工。“种厚朴这类的草药,然后去城里每天打点零工。”这样的改变让刘素康一开始很不适应,是生活推着他继续前行。

2000年一次偶遇,将刘素康又带回了这座山里。

保护区初期巡护目的,是要摸清“家底”,尤其是摸清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分布情况,通过大熊猫的粪便去查清其活动范围。

2000年4月,第一次野外巡护开始,刘素康被临时聘为向导。

那次巡护,巡护队遭遇过蚂蝗围袭,成群蚂蝗像魔鬼似的,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摇摆着头朝着人的腿“蜂拥而至”。巡护路上第一次发现大熊猫粪便,为寻找更为新鲜的,队伍偏离线路迷路又遇大雾,方向全失……

好在这一路上都有刘素康。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带着巡护队屡次化险为夷。此后21年,刘素康也成了巡护队野外巡护的“定心丸”。

2003年5月,刘素康带着巡护队继续在五神沟进行野外巡护监测。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正是巡山的好天气。队伍出发没多久,便遇到了河沟需要涉水,大家脱下长裤和绑腿,手撑着竹竿一个接一个地前行。河水最深处没到他们的大腿处。5月,山里的水依旧冰凉刺骨,每前行一步都犹如行走在冰刀上。才淌过一处河沟,大家的腿就已经冻得麻木,失去了对水温的感知。

这样涉水来来回回十多次后,他们终于到了一处神秘地方——白果庄。当地人称这里为“牛吃水”。大熊猫的主要伴生动物——羚牛在这里的出现汇集。羚牛行踪极其隐秘,难得一见真容。

羚牛会聚集在这里,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一处泉水味道不同于其他地方,可能有某种特殊的矿物质。也有人说这里是羚牛交配的场所,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羚牛在这里交配,甚至有打斗的痕迹。

“具体为啥还是要专家去印证才知道,我只是晓得每年三月底到八月中旬,都会有羚牛来这里活动。”这是刘素康和其他向导常年累月观察的结果。

巡护队员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羚牛,刘素康也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群的羚牛,“一次性我们看到了差不多六十只羚牛。”

这群羚牛,有全身淡黄色的,有半黑半黄的,还有全黑色的。淡黄色的为老者,半黄半黑的是中年,全黑的则是幼牛。最壮硕的羚牛体重接近四百斤。它们悠闲自在地喝水散步,沐浴着阳光,嬉戏打闹。

巡护队的一名成员看得入了迷,拿着相机飞快拍摄,甚至情不自禁地朝着那群羚牛走去。刘素康一把抓住他,“羚牛野性十足,被发现了攻击你是会死人的!”此时大家都吓出一身冷汗,呆在原地一动不动。幸好距离还较远,后来,受到打扰的羚牛群警觉地站了起来,观望一会后朝着附近的小山坡上跑去。

从年富力强的中年汉子到现在迟暮的老人,刘素康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次的巡护向导工作,保护着另一群“巡山人”。即使现在已经六十多岁,身体硬朗的他仍不愿回家享清福,继续当向导。“不去爬完浑身不舒服,我就喜欢和他们一起看这片山里的一切。”淳朴少言的刘素康说起巡山,脸上总是笑意盈盈。“我要一直爬,爬到我爬不动为止。”

在巡山路上,青山就在他脚下,除了偶尔的攀谈,更多的是风过林间的婆娑声和枯叶枯枝发出的脆响声。如今的刘素康脚程已比不上年轻时的敏捷,但却更加沉稳坚定,每一步都如磐石一般。

红星新闻网 记者 李慧颖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