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加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2021-12-31 07:57  来源: 成都日报

“基于成都目前的形势,我们提出了‘化石能源—清洁电力+天然气—清洁电力+氢’进程和‘梯次有序、协同达峰’原则,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时序路径。”日前结束的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带来这样一个研究话题,为成都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一个具体路径。

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本次全会的重要议题。航向已把准,关键在落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阵地的主力军,市生态环境局已锚定了路线图——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超大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提升市民蓝天获得感、碧水幸福感、净土安全感。

瞄准未来发展制高点,作为低碳试点城市之一的成都,已然在主动探索、积极实践。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12月29日,成都市优良天297天,优良率81.8%,创下2013年以来最好成绩;1-11月,锦江流域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全市地表水质总体呈优,无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而围绕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一项项立足当前、精准聚焦的举措已“箭在弦上”,比如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车辆保有量达到80万辆,正在研究制定《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挽着亲友的手臂,到绿道上寻一处静谧,在鸟语花香间,放松身心,与自然亲近——这一场景,逐渐融入到越来越多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几年,不断地有同事、朋友给我发来微信朋友圈的图片,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户边拍的西岭雪山,清清楚楚。如果你运气好,偶尔还能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贡嘎雪山,这就是大气环境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8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毫不吝啬对成都的赞美。

目之所及是雪山环绕,雪山之下是烟火人间,近几年成都环境之变有目共睹。为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针对各项突出环境问题的务实之举仍在持续“加码加力”。

聚焦“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成都全面开展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和“气改电”,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6万余家,推进燃煤锅炉清零;全面淘汰黄标车,建立柴油车“大户制”管理制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管制度;制定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开展工地管理专项治理和渣土车专项治理,协同管控噪声污染。

坚决保卫蓉城碧水,成都开展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和河湖水生态质量持续改善攻坚行动,在锦江流域1038个排水口安装标识标牌和在线监控设备。

坚决保卫天府净土,成都全力推进《固废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污泥处置能力达2500吨/日;公布市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加强疑似和污染地块拟开发利用监管。

为巩固治理成效,成都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督察,督促各方主体落实环保责任,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成都,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日益彰显。

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做大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

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驾驶新能源车、到经认证的餐厅超市消费……在成都,这些“举手之劳”的绿色低碳行为,不仅会让身边增添一分绿意,更能收获低碳积分,到特定的“碳惠天府”平台换取商品和服务。

“碳惠天府”是成都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缩影。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承载了24.5%的能源消费、25%的常住人口和35%的经济体量,以年均2.2%的碳排放增长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分别降低21.0%、14.2%,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空间上,成都深入实施全域增绿行动,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在产业上,成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五大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交通方面,推动城市“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加快成势,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60%;在能源方面,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成都正加力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基于重点领域碳达峰时序路径,下一步,成都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而言,将包括推动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相关税费、路权、停车、充电、差别化收费等配套政策,优化充换电及加氢基础设施布局, 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车辆保有量达到80万辆;在腾退和改造零散低效工业用地时,把生态环境绩效水平与腾退改造分级标准挂钩,推动提高产业发展空间的生态适配性等内容。

“同时,为做大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务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活力。”该负责人说。

编辑:杨燕棋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