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安岳石窟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高峰 建议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2022-08-19 08:22  来源: 红星新闻

四川安岳的石刻“古多精美”,10万余尊摩崖造像遍布乡野。尽管近年来在保护、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因起步晚等因素,安岳在石窟寺及石刻文物的价值挖掘阐释、资源转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安岳石刻,8月18日,安岳县人民政府聘任了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7人作为智库专家,组成安岳石窟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红星新闻在现场对话了其中3名专家,他们分别就安岳石刻的保护和利用出谋划策。

据悉,全国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于8月19日在四川安岳开幕。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中,130多名来自国内石窟寺研究保护利用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机构代表、石窟寺相关研究管理代表将汇聚一堂,就石窟寺保护的总结经验、探索未来。

孙华:

要科学合理引进人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孙华看来,安岳是中国唐宋石窟最集中的一个县,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高峰和代表。这里的石窟数量多,比较分散。

“这也是川渝石窟的特点,数量多,以中小石窟为主。”孙华说,安岳除了规模适中的圆觉洞等石窟,还有大量小型石窟,而这些小型石窟分散在乡村,保护和管理十分困难。但为了保护和管理好这些宝贵的遗产,学术机构、专业团队及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孙华

他还记得,约20年前,他们在广元和安岳办了一个佛教考古培训班。“原先的研究计划是以广元为重点,由北到南进行。”但在国家文物局建议后,培训班在广元和安岳都办了,“四川石窟以安岳为中心,安岳是代表。同时,安岳做好了保护工作,就可以给川渝石窟树一个样本。”

孙华还说,如今国家正大力推动石窟寺的保护工作,而中小型石窟寺是重点。因为,大型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等都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长期有科研机构与当地的保护管理机构合作,所以问题不大。“中小型石窟面临的问题最严峻,安岳恰巧是代表。做好安岳石窟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就给这类石窟寺树立了一个样板。”孙华说。

作为安岳石窟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组组长,孙华表示自己很荣幸。曾参与安岳石刻经文考古工作的他表示,在前期开展了部分工作后,他们将尽快完成安岳卧佛院、茗山寺的考古报告,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详实的资料。此外,他也将积极参与安岳石窟保护规划、保护方案,乃至于保护工程的咨询和顾问工作。

但在他看来,安岳石窟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主体不是外来的专家,而是安岳本地的石窟研究院。“石窟寺考古报告主要靠当地的人、机构来编,才能少错漏,才能详实。”他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教学科研机构,最重要的工作是人才培养。

“20年前,我们在四川办了为期3个月的佛教考古研修班。我想,20年后,我们应该在安岳,或以安岳为中心包括广元,再办一期佛教考古培训班。”孙华表示,关于此事,他已与学校及四川方面进行了沟通,大家都很支持。此外,顾问团还将聚集一些专家,一起为安岳石窟研究院培养考古、保护、管理的人才。“这是重中之重,有了人,什么都解决了。”

▲紫竹观音

早在今年上半年,孙华便到安岳茗山寺、塔坡等文物保护单位,就文物保护进行了调研。当时,他就如何保护安岳石刻提出了建议,其中之一便是科学合理引进人才,除了引进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类的专业人才,还要引进化学、岩石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加以培养,提高文物保护专业水平。

此外,他还建议安岳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加快编制出版石窟寺文物保护单位考古报告,深入研究安岳石刻在佛教史、美术史、建筑史及艺术史等方面的价值,奠定安岳石窟研究院在川渝乃至全国的学术地位。同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实施符合安岳石刻实际的窟檐保护技术等。

▲茗山寺石刻造像

白彬:

安岳石窟中小窟更应被关注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系主任、教授白彬则呼吁外界,要更多关注安岳石窟中未被列为保护单位的中小石窟。

白彬说,他和他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在安岳做石窟调查,过去12年来,团队走遍了安岳的177处石窟,并重点对80余窟重点石窟一个点一个点、一龛一龛地做了调查,选择了毗卢洞、华严洞、玄妙观3组石窟点进行考古测绘。直到今年上半年,团队都还在玄妙观做考古测绘。

据白彬介绍,四川大学是对安岳石窟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高校。今年底前,他们要出版一本150万字、1800页、1500多张照片的《安岳石窟内容总录》,其中包括安岳境内的80处宋代以前的石窟。“我们对玄妙观、毗卢洞、华严洞进行了测绘,每个洞都会花上半年时间,争取今年底前出具报告,对提升安岳的文化形象,对石窟考古都有重大意义。”

白彬认为,安岳石窟数量多,居全省之冠,共177处石窟寺及石刻文保点,延续时间非常长,从初唐时期开始到明清,既有佛教石窟也有道教石窟,数量非常多,在四川乃至南方地区都是很罕见的。安岳石窟经历了几百年到1600多年的漫长时间,都是以岩石为主,材质不是很好,出现坍塌、风化、污损等情况。

最让白彬担心的是还没有被列入国、省、市、县保护单位的一些中小石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些中小石窟除了同样面临坍塌、风化、污损等情况,还有被盗的风险,也存在当地村民对石窟造像重新妆彩等问题。因此,白彬呼吁对尚未列入保护单位的中小石窟多给些关注,多下些功夫进行保护。

▲毗卢洞石刻造像

白彬表示很荣幸被聘为安岳石窟的保护专家,川大要和安岳签约建学生实习基地。“在前期我们在安岳做了大量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即前面提到的1800页的大书;第二是整理出版《四川安岳毗卢洞龛窟考古报告》、《四川安岳华严洞石窟考古报告》等报告;第三,是要和安岳进一步合作,开展石窟方面的研究、帮助安岳石窟研究院的年轻人才尽快成长起来,成为石窟研究方面的专家;另外就是川大将利用在全国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多地展示安岳石窟形象。”

雷玉华:

人才引进后要给机会成长

时隔21年,雷玉华还记得2001年3月自己到安岳卧佛院调查石窟的场景。“那时正好是3月,特别美,从八庙(现卧佛镇)坐船去卧佛院,在若隐若现的云雾中就看到渔船像一叶扁舟,感觉自己在画中。”到了卧佛院后,她被震惊了。“因为有那么多的佛经,这是我第一眼看到。”

随后,她和同行人员去了安岳的华严洞、茗山寺。“那时的安岳交通非常不便。”尽管如此,雷玉华在第二年带着一名研究生又到了安岳,在当地文管部门的配合下,耗时半年,将有铭文的安岳石刻都记录了下来。

如今,雷玉华已是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民族博物馆馆长、教授。在她看来,安岳石窟的调查和保护,从她刚关注时的交通不便,不利于开展工作,到现在全世界都关注安岳石窟,十分不易。下一步,他们还准备用现代化的技术、多学科的融合,对安岳石窟展开调查研究。“到今天,有那么多的机构和单位也想在这里投入人力和资金,整个过程中我是亲历者,也是感受者,特别欣慰。”

雷玉华说,从全国石窟寺甚至世界的角度看,石窟寺从产生、传播到发展有完整的链条,安岳在整个石窟传播中是比较晚段的,却是衔接最早、最古到今天的位置。“宋代以后,我们的文化、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变化,保存下来的遗迹恰好在安岳和大足,这是学术的价值。”

“从艺术角度看,又是另一价值。”雷玉华认为,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审美不一样,今天的人如何去理解历史上的人,以及生活在不同时期环境中的人和他们的信仰、追求、审美观,安岳石刻是个关键点。“虽然别的地方宋代石刻也很多,但这里更集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传进来的那天开始几乎没有断过。”

受聘成为安岳石窟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后,雷玉华表示,她会关注安岳石刻所有相关的工作,也会在保护、利用和宣传方面尽力。

安岳与大足相邻,在她看来,大足石刻在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是全国石窟寺的后起之秀。“它(大足石刻)的研究,最早都不是专业人才出生,但他们一直坚持,从1952年第一任文管所长,到如今的(研究院)院长,哪怕自己不是学这个专业的,都会进行深入研究,全方位去了解和保护石刻,从工程到学术都以身作则。”雷玉华认为,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坚持和管理团队的稳定,都是安岳需要学习的。“要有自己的核心团队,管理和保护,人员不能流动太大。”

如今,安岳石窟研究院已经成立,并引进了10名专业人才,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引进专业人才,参与到安岳石刻的管理和保护中。“人才引进了不算人才,还需要成长。”雷玉华建议,安岳在引进专业人才后,要让他们各尽其才,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今天的文物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他们的起点更高,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让他们坚持、有远见,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专业,要学会横向的交流。”

红星新闻记者 姚永忠 罗敏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