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激励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到2025年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万户

2023-03-26 08:32  来源: 成都日报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优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强支撑。

在“制造强市”的奋斗目标下,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的成都正以一系列打法和措施,激励更多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之路。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47家。

培育

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创新型目标剑指万户

日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全省第二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共有1504户企业上榜,其中890家企业来自成都。此前公布的第一批名单中,共有2093户企业上榜,其中成都企业1465家。

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我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的三个层次,共同构成梯度培育体系。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优质中小企业的基础力量。

3月22日召开的成都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记者注意到,正在征求意见的《成都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三年实施方案》(2023—2025)指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10000户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正着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智造

202家国家级小巨人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环球中心、龙泉山脉、兴隆湖、独角兽岛……在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城市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天舒的流畅调度下,我们好像拥有了“瞬移”功能,可以瞬间抵达成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利用新一代数字孪生技术理念将线下场景转移至线上,可以1∶1复刻真实世界,实现高精度级别仿真地形、路网、水域、建筑、植被模型,高精度仿真还原区域城市场景。”

在成华区龙潭工业园,一栋去年建成投用的高大厂房崛起在一片20亩的土地上。这是专精特新企业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基地。“未来,这里将建设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机器人研发制造生产线,实现批量化‘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国际前沿智能智造模式。”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说。

正如卡诺普公司董事长李良军所言,“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能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占有地位、形成优势的关键支撑,也是中小企业发挥自身特色、融入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社会价值的现实需要。

来自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家,居全国第八、副省级城市第五,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47家。2022年,成都20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2.53%、9.6%,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6.96%,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链

多个行业“第一”

助力成都产业集聚成“群”

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成都围绕产业建圈强链重点工作,积极助推专精特新企业融入大企业生态。

“我们聚焦17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为世界500强企业、成都整车(整机)企业配套厂家提供配套产品、加工和服务,加速大中小企业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融合,汽车、轨道车辆本地化配套率分别提升至40%、50%以上。还建立健全‘链长制’,出台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工业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专项精准政策,锻长板、补短板、提能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获评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该负责人表示。

在智能投影领域,极米科技已经成功做到了行业第一;成都菲斯特科技公司则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激光电视光学屏供应商……新型显示产业是成都在先进制造业集聚成“群”的重要领域。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都共有3个集群跻身其中——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总量仅次于深圳,与上海、广州并列,获批数量西部第一。产业“圈”与“链”持续完善之下,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升级和质量跃升。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企业强链补链作用,聚焦集成电路等17条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面梳理链主企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关系,针对性建立专精特新培育库实施精准扶持。鼓励链主企业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创新资源,通过生态构建、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产业链,推动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原标题:成都激励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到2025年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万户

编辑:张烁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