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 实力圈粉的N种打开方式

2023-06-08 07:49  来源: 成都日报

小朋友在体验皮影戏。 图据新华社

在道明竹编杨隆梅工作室打造的别致竹编帐篷下,抚一曲古琴,是旅游的全新打开方式。

在崇州道明竹艺村,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建造的“竹里”,持续带动大批游客前往打卡;与李劼人故居比邻而建的东门市井是老成都市井文化体验街区,这里也是成都手作非遗传承(东门市井)体验街区,目前已集合川渝等地1200余件非遗传统美术工艺品和非遗美食产品,年接待人数20余万……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越有文化,越聚人气。非遗与旅游的“双向奔赴”,融合发展的契合点要找准,更要创造;融合业态产品要能体验,更要惊艳。

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要创新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游客不仅要领略山河壮美,还要领悟文化之美,非遗理当以全新的看见方式,展示其时代价值,成为更多人得以看见的时尚。”

A

非遗元素

让旅途更有文化气息

不久前,2023成都(蒲江)采茶节在蒲江县成佳镇闭幕。活动将茶海花田的美景、独具匠心的茶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乡村旅游融为一体。沉浸漫游茶园村落、定制亲子游路线、艺术周路线等活动也在成佳茶乡景区陆续推出。景区各企业、农庄还举行了免费参观、采摘体验、茶艺表演等系列活动,茶文化融入当地旅游,让游客的旅途更有文化气息。

越来越多景区引入了非遗项目,打造非遗展馆、非遗街区、非遗长廊等,通过展演、展销以及各类体验和游玩项目吸引游客,以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品质。“旅游不仅是为了欣赏名川大山,更是为了体验不同地区的生活气息、人文风情,非遗与人们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亲身传习体验让旅途更有收获、更为难忘。”一位旅游博主分享道。

在传统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时代,人们更期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满足乡愁情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民族节庆,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村寨不断涌现,成为越来越多人愿意专程前往的新兴旅游目的地。“非遗是旅游资源的大户,在种类上、跨度上、数量上、可变性上,都为旅游供给和旅游业态提供了不会耗尽的资源。”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表示,“旅游业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变化,由此产生产品和业态的深度,生发新的增量空间,非遗的深度利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金准看来,非遗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接口,这一部分的文旅融合,起步最早、结合最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市场所认可,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非遗项目的文化意蕴与旅游融合成为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将彰显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和传统价值,推动了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B

旅游助力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旅游的融入,也带给了古老非遗新的春天。崇州道明竹艺村,如今是成都周边颇有名气的一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发展起观光休闲、民宿餐饮、竹编体验、非遗研学、艺术展览等多种业态。然而在2017年之前,还没有这个名字,这里还是默默无闻的道明镇龙黄村。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制作竹编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制作的瓷胎竹编茶具一度成为贡品,更多的则是以编制竹篓、竹篮、撮箕等生活用品为主。代代传承中,正如大多数非遗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竹编产品逐渐从生活必需品中退出,到了2016年左右,曾经这项当地人赖以谋生的技艺已经一度没落,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必须找到新的转型之路。在当地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开始探索非遗+旅游的转型发展方式。2017年初,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打造的“竹里”建筑一面世,便在网上火了,许多游客闻讯而来。趁势而上,崇州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竹里为核心将龙黄村的另外几个林盘聚落进行统筹打造,“竹艺村”由此诞生,竹编博物馆、竹编艺术展览馆等多种新国潮场景相继从传统农家院子“破壳而出”。“通过拓展业态场景、焕新空间表达等措施,催化生态、文态与业态的裂变融合。”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竹艺村接待游客51.03万人次。

活态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非遗走进景区,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让非遗项目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体验,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参与到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之中。旅游的传播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使其不再是“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拥有了更多烟火气。

“在非遗的保护传承过程中,旅游业一直是重要的反哺来源。”金准说,“与文物类遗产不同,非遗需要在与人的互动中保护、活化,这就必然需要在市场环境中发展保护,旅游业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最大的现实市场。同时,旅游业的运转成为非遗聚集资金、吸引人才、凝结项目、深化开发、推动传承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更依托数字化手段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模式。”

“非遗和旅游结合,诞生了更多时尚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不仅中国老百姓喜爱,还有更多非遗旅游商品出口到国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副研究员韩元军说道。韩元军认为,通过发展旅游,更多拥有非遗技艺的人群提高了收入,从而实现更好保护;旅游也让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这些非遗项目,从而提高了非遗保护的参与度;旅游还推动了非遗项目创新,通过市场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让非遗文化更有生命力。

C

深度融合

非遗与旅游的双向奔赴

跨过平乐古镇·邛州园的大门,喧嚣热闹仿佛瞬间停息,平乐古镇在地文化和千年的瑰宝在眼前徐徐铺开。在这里,读书识礼、学技赏艺,唤醒刻在骨子里的书香雅气和文化遗迹。邛州园内保留了传统的酿酒作坊、古法造纸遗址、榨油作坊、竹麻号子演绎……饱含乡土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处处都是活生生的非遗科普课堂。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列入该名录的项目已有43个,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共认定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只有精准把握技艺之活、记忆之活、人物之活、环境之活,才能让非遗在人与人之间实现传播和传承,让非遗依靠口碑和记忆来体现其价值。”而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和活力。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活力,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靠培养传承人,还要在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模式,才能让它生生不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建议,下一阶段重点是要抓机制建设、人才建设和体系建设,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提升非遗传承人群参与旅游的能力,保障非遗传承人的权益,调动非遗保护单位、旅游市场主体、行业组织、金融机构、高校等社会各方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其参与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实践。

“1+1”可以带来什么

提到非遗,似乎会让人联想到古老,但在这些场景里,非遗却成为最活力的元素,构成当下新潮玩法。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2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中,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创新探索。非遗给旅游塑造生机蓬勃的新方式和新活力,也让文化传承在其中绵延发展、生生不息。

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活态的组成部分,成为群众最关注、最喜爱的精神文化元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优质资源和中坚力量。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挖掘非遗丰厚的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内涵,根据游客需求推出非遗旅游产品、打造非遗之旅线路、培育非遗旅游品牌、非遗特色村镇,非遗研学、非遗体验、非遗演艺、非遗美食、非遗民宿等特色非遗旅游产品受到游客喜爱和好评。

1.崇州竹艺村 非遗与旅游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阿如藏藏医药探索大健康文旅融合模式(壤塘县藏拉诺林文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3.畅游千年古镇 乐享非遗风采(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4.格萨尔王城 非遗活态传承打造“百村产业”基地(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景区)

5.非遗研学 川茶飘香(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明月村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蒲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甘溪镇人民政府)

7.文旅融合 非遗铸魂(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8.中华彩灯大世界 创新让灯会绽放更加迷人光彩(自贡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9.成都手作 非遗进景区传承体验中心建设实践(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0.“启雅尚”民族文化交融的非遗活态展示(成都启雅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除署名外图据赵虹古琴工作室(摄影/鲁鲁)

编辑:邓思璐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