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如何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这个论坛干货满满

2023-09-14 21:52  来源: 版人版语

微信图片_20230914215006

今年服贸会期间,以“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首都版权展,吸引了很多观众。主办方 供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确保作品不被盗用、误用、滥用,继而推动作品创造性转化是一个迫切的问题。这也正是今年服贸会期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首都版权协会承办、北京博物馆学会与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协办的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论坛聚焦的重点。

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版权保护

中华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无论是保护传统文化传承,还是创新文化繁荣发展,都离不开版权保护、版权助力、版权支持。”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在发言中提到,版权不仅具有文化属性,涵盖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一切智力成果,同时还具有创新属性,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版权的运用和管理,让真正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得到合理使用和传播。

具体而言,翟德罡认为,要加强版权保护,守护文化之魂。因为只有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得到有力保护,才能使更多创作主体投入文化创作之中。在确保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合法享受文化遗产的途径,使得每一份文化遗产在尊重与欣赏中得到新的生命。要鼓励版权创造,点亮创意之星。以保护版权为基础,促进传统文化创新。通过“传统+创意”的方式,让优秀新作品不断涌现,焕发时代魅力,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要重视版权输出,搭建世界之桥。以版权输出“铺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提供公平、受保护的环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互动与融合,展示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将传统文化简单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而是要通过创新和变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新要求相适应,与当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相协调。”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于慈珂认为,版权作为文化事业的核心和基础,是保护创作、推动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需要通过版权的创作、保护和运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融合,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多元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基础。于慈珂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广阔的国际影响力和交流潜力。版权作为一种全球通行的概念规则体系,可以发挥独特的推动和支持作用。通过版权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版权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何用更好的制度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保驾护航,是服贸会期间举办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论坛的初衷。”在首都版权协会理事长王野霏看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不能简单化,要基于新的创新理念和新的方式。比如,河南卫视推出的爆火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让受众在欣赏舞姿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王野霏认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一定要加入现代人的理解和创造。因此,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用版权制度来激励。

充分发挥版权效能,多重困惑待解答

运用版权力量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努力的重点。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明确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作为博物馆领域的专家,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在演讲中提到了博物馆在版权运营和开发上遇到的难题。“博物馆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版权保护是为了使这些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总体而言,我们博物馆界的版权力量相对薄弱。”刘超英表示,目前,博物馆在合作出版、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博物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远远不够,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她也希望,未来博物馆能够加强版权人才队伍建设,在利用版权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上做出更多探索。

首都版权协会在筹备论坛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王野霏提到了其中较为突出的4个方面:第一,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避免内容侵权?第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文化产品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避免被量化稀释?例如,如果面临诉讼,是否实现有效保护?第三,这些作品在传播中的授权链条以及证据留存对很多专业律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第四,利用现代科技产生的成果存在可版权性以及版权归属争议。

科幻代表着对未来科技的想象,版权是内容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接口。作为中国科协与北京市政府关于促进我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落地成果,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内容创作为基础,涵盖硬件、软件、内容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的生态系统,涉及影视、游戏、出版、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与版权的关系非常紧密。

“作为一线的从业者,我们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惑,最为明显的就是版权授权费用问题。”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孙世诚用“又爱又恨”表达了从业者对于版权的矛盾心理。“爱”是因为版权是一个大宝藏,“恨”在于目前业界对于版权价值的界定和授权费用并不明晰。传统文化产业涉及保护、传播、创新等多个环节,涉及的技术体系主要与显示交互、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高度关联,同时也与文化创作、内容创意息息相关。

此外,孙世诚还提到了一个困惑,即真正知道如何进行市场运作的人与持有版权的人存在信息隔阂,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在文博领域的尝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国内文博领域作品进行数字化的并不多,而中心与哈萨克斯坦达成合作,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30多件馆藏产品进行展览展示。“如何将版权资源进行市场化的最后一步,需要思考。”孙世诚说。

对于大家遇到的困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科技发展战略所所长肖尤丹将其归结为5个冲突:文化财产归属的公共性与著作权私权性的冲突;文化财产利用的开放性与著作权归属专有性的冲突;文化财产价值的社会性与著作权行使经济性的冲突;文化财产利益的历史性与著作权收益当期性的冲突;文化财产影响的世界性与著作权保护地域性的冲突。

“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权能做什么?”肖尤丹提出了三方面的思考:著作权可以作为生态黏合剂;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所有权”陷阱,避免权利滥用与市场垄断,实现跨界整合;用新赛道的思路去思考著作权,继而进行重新布局与系统设计。对此,他建议,在文化传播或者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要建立弘扬传播优位价值;优化资源开放创新导向;规范获权行权决策程序;防范使命价值冲突风险;健全版权收益回馈机制。

适时借力现代新技术,激活版权潜能

对于版权如何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赋能,业界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今年暑期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爆“出圈”,阿里影业旗下IP交易及创新平台阿里鱼围绕电影版权进行了衍生品开发和众筹等商业化拓展。阿里大文娱集团品牌市场总经理、阿里鱼副总裁张薇以阿里鱼在IP授权和版权管理上的经验,谈到了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博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和拓展的尝试。

据张薇介绍,作为阿里巴巴集团以IP授权、运营以及商业化管理为核心的平台,阿里鱼服务全球超过300家的版权方,以专业的图库设计、版权监测、保护,助力超过1万家中国的品牌和商家携手知名IP,形成自己的商业化商品和线下的多元体验。同时,通过这些品牌方和商品服务于全中国大量的消费者,其中既包括三丽鸥家族、宝可梦、卢浮宫、圣斗士星矢等众多国际优质IP,也不乏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馆、颐和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国内知名博物馆和文化IP机构。

对于数字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员、数字经济学者刘典深有感触,并从4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数字化保存是传统文化的“不朽”存续;数字时代为传统文化创意性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数字化的创意性表达能够激发传统文化的“青春”活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在特殊场景中会形成新的传播点;云平台传播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纵深”价值;多维传统文化运作借助不同圈层的内容生产能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经验。

“现实中遇到争议如何解决,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更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王野霏同样认为,互联网时代,仅仅依靠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需要借力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正因如此,北京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引入区块链技术,成为国家13个区块链应用试点之一,在这个体系下保护作品的传播和流转;建立3家网络监测机构监测重点作品的网上传播使用;对于数字作品,大量应用数字版权DRC为数字作品的传播加电子水印,实现全流程追溯;建议推广智能合约制度,让授权、使用不再是原始的点对点服务,而是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授权和传播。

“希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以及后期作品的传播使用插上法律的翅膀。”王野霏说。

阿里鱼:

巧用数字技术 创新多场景应用

2

朱丽娜 摄

如果说今年暑期火爆市场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必然榜上有名。在刚结束的服贸会上,《长安三万里》闪耀展场,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

在首钢园1号馆首都版权展的入口处,一幅长达3米的《长安三万里》唐风画卷挂轴画格外显眼。在这幅挂轴画中,浓缩了芦苇荡、黄鹤楼、长安城、扬州城等电影中的经典场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这幅挂轴画是由阿里鱼旗下娱乐电商平台“造点新货”打造并推出的《长安三万里》电影正版周边众筹项目中的爆款商品之一。观展现场,不少观众表示,这不仅仿佛一下子将他们拉回到了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时代,也让他们更清晰地感受到了高适、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的跌宕人生。

打通授权服务全链路 全面提升版权影响力

阿里鱼品牌负责人张弘远告诉记者,作为阿里影业旗下IP交易及创新平台,阿里鱼依托阿里生态资源与数字能力,一直致力于打通业内独有的“IP2B2C”服务全链路,助力中国版权授权行业发展。

在现场,记者看到,阿里鱼展出了近期借助授权、众筹等商业化手段对包括文博、非遗在内的多种传统文化IP进行开发和传播的实际成果。除挂轴画外,阿里鱼还带来了折扇、徽章、抱枕等多种《长安三万里》的授权周边商品。

据了解,凭借在电影热映期间的快速反应,造点新货高效整合阿里电商和文娱生态资源,将内容IP的热量和生态资源的流量迅速转化为周边商品的销量,实现“三量共振”的有机联动。从春节档热门影片《流浪地球2》众筹项目以1.2亿元销售额打破国内行业纪录,到优酷人气剧集《长月烬明》主题人物系列手串单品销售额超1000万元,再到《长安三万里》的系列众筹项目,造点新货已经在影视类IP众筹运营上屡获成功。

现场,由阿里鱼推动和参与的传统文化IP商业化项目同样吸引眼球。非遗衍生品牌朱炳仁·铜与《国家宝藏》合作IP产业融合项目——以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为设计蓝本推出的定制茶/花铜器产品系列可谓“强强联手”。冷酸灵品牌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铜师傅携手陕西历史博物馆各自推出的国宝文物主题联名商品设计新颖、别具匠心。

据了解,目前,阿里鱼的IP矩阵已经实现了对动漫游戏、艺术文创、影视剧综、科教文体等类型的全面覆盖。“通过积极促进品牌商家与文博、非遗IP的合作,阿里鱼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走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并实现其商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张弘远说。

搭建商业营销平台 打造数字应用场景

随着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文博文创类版权的保护与开发,阿里鱼也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创新与探索。

在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论坛上,阿里大文娱集团品牌市场总经理、阿里鱼副总裁张薇作了题为《阿里鱼助力版权行业发展 数字技术推动中国文化传承》的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阿里鱼凭借自身在版权交易和授权领域多年的行业经验与资源积累,并充分借助阿里生态的丰富资源与数字能力,通过IP授权、电商及全域营销、渠道运营、实体和数字商品开发等多种方式助力文博、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IP发展与探索。

2022年5月,由阿里鱼运营、以文博文创内容为核心的“鱿物”数字文化资产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鱿物平台上已经先后发行过缂丝、蜀绣、龙泉宝剑、木版水印、扑灰年画、京派剪纸等6个非遗主题数字资产项目,合计发行作品30余件。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阿里鱼还联合阿里巴巴ideaLAB创新孵化平台在鱿物“幻想博物馆”中推出“创作属于你的AI敦煌飞天”活动。

此外,今年阿里鱼还与中国文保链发起方中创文贸(北京)文物艺术品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国有文化版权保护服务及文博文创产业数字化平台,中国文保链将为机构及个人用户提供数字资产的登记、确权、存证、维权监测、版权保护服务。未来,双方会紧密合作,通过制定文博文化数字化标准,建设统一素材及应用版权库,提升文物和艺术品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全面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及多场景应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企业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阿里大文娱集团副总裁、阿里鱼总裁吴倩说,未来,阿里鱼将继续打造开放平台,借助自身在IP授权领域的经验与能力,携手版权行业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编辑:杨燕棋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