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川省人大代表提出这些建议

2024-01-23 07:52  来源: 成都商报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四川将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今年两会的高频“热词”。如何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成为与会代表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在会场上各抒己见,谈建议、话发展。

“家庭农场”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通过在粮食种植过程中套种蔬菜,借助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村民不出村便可实现增收创收。目前,我们当地的‘家庭农场’农作物种植规模达2000余亩。”省人大代表、中江县黄鹿镇思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春梅介绍,她所在的中江县黄鹿镇思源村通过搭建“农户+家庭农场+电商物流(互联网+农业)销售渠道”,将供应链掌握在了自己手上,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过去,村民种植蔬菜习惯“一窝蜂”上马,赶上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出好价钱,而一旦市场需求减弱,就会卖不出去。如何避免这一情形的发生?思源村的“家庭农场”经营者采取早、中、晚三期蔬菜套种模式,既控制产量,避免了形成供大于求的情形,又采取错峰上市的策略,卖出了好价钱。

虽然城乡融合取得成效,但思源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今年会尝试扩大以蔬菜为代表的农作物套种规模,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吴春梅观察到,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时,虽然一些村子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但是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旧突出,这需要布局更多产业化项目,吸引更多村民就业。吴春梅建议,可通过打造“乡村车间”,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问题。

“以农村留守妇女为例,既要照顾‘一老一小’,又要实现就业创收,这在一些农村地区仍旧难以兼得,‘乡村车间’的出现或可打破这一现状。”吴春梅说。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补短板

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所在的迤沙拉村是攀西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通过发挥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资源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去年游客总量突破40万人次,同比增长400%。”毛建桦说,村民收入因此也在增长。

毛建桦表示,如今来自城里的乡村主理人越来越多,很多创意点子正在山村开花结果。“由于看好旅游市场的流量效应,这些‘新村民’到村子里实施了手工课程、研学等旅游新业态,在此过程中带来餐饮、住宿等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虽然村子的旅游经济发展态势喜人,但也存在“成长的烦恼”。“攀枝花属高山、河谷、深丘地形,乡村发展过程中,较平原地区投入成本高,现有财政资金投入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客观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短板和资金缺口。”毛建桦说。对此,毛建桦建议,相关部门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智能设施设备、农村厕所革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全省水库清淤试点地区、产地冷链保鲜设施等项目在资金安排和分配上给予攀枝花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

年轻人回流乡村

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一结束小组会议,四川省人大代表、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高架村党支部书记向应田快步走出会议室,短短半天,他的手机已经有6个未接来电。“全部是想要买我们村新鲜生态土猪腊肉的。”向应田一边回复着手机来电,一边在拨打电话的间隙中向记者解释道。

说起这些时,向应田脸上带着满满的自豪。向应田是一名“90后”村支书,在他2020年4月来到高架村时,整个村子200余户800余人,几乎全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当时村里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向应田在村民家中走访时发现,村民养殖的土猪,吃的是原生态粮食和蔬菜,肉品质非常好,但是却受到运输、销售渠道等因素影响,没有形成规模产业。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向应田脑海中产生:建立生态腊肉制品加工厂,帮助村民增收。说干就干,向应田多方奔走,得到了乡上、县上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经过4个月的筹备,2020年8月,宣汉高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

城乡的经济融合,就是要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城乡一体、融合均衡发展的基础支撑和经济保障。向应田说,要增加村民收入,就要做到生猪养殖有出路,就业增收有门路,入股分红有保障。“现在合作社每年生产加工200余头猪约3万斤腊肉,营业额达百万元,村集体收入能够达到20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入乡,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向应田对此感触,在他看来,年轻人回流,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因此,向应田正在针对如何吸引年轻人返乡,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问题梳理相关建议。“首先,大力推动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产业壮大了,自然也就能吸引年轻人返乡。同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尤其是‘一老一小’相关领域,照顾好老人孩子,年轻人也就更能放心。相信随着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宋嘉问 彭惊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