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丨21条金玉良言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
2月2日上午,金牛宾馆天府楼天瑞厅内,气氛热烈,成都市两会期间的“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听取政协委员小组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近两个小时的发言时间里,委员们开门见山讲短话,人均2分钟,直奔主题。康养产业发展的突破、都市工业载体的建设、营商环境的再优化、文旅“吸睛”更要“吸金”、成都农匠的培育……一组组数据直指痛点,一条条建议切中要害,21条金玉良言内容扎实,言简意赅。
聚焦重要产业
委员们献计出策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面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超大城市康养产业如何破题?“共有产权居家养老模式是突破方向。”市政协委员刘兴泰说,建议制定将政府和社会闲置资产盘活利用为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为发展共有产权居家康养产业提供存量和增量载体。同时,将康养产业纳入产业建圈强链“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大力培育本土企业成为链主企业。
市政协委员黄琛则认为,应支持开放街区、老旧厂房楼宇、工业遗址及“城市硅巷”建设一批都市工业载体,研究搭建全市规下工业企业基础数据库,打造“链主大脑”,打通原材料、生产、出入库到市场流向的数据链,培优链属雁阵集群,发布都市工业产品“服务”清单。
城市能源结构如何再优化?“鼓励民间资本与国企共同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市政协委员潘志成建议,积极培育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绿色能源示范项目建设,试点个人充电桩共享模式,发展社区微电网。依托西部数据中心,构建能源数字管理系统,发展智慧能源监测和控制技术,建立市场化的能源交易体系,构建碳税与碳交易协同互补机制。
聚焦营商环境
委员们直言不讳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优化营商环境。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是成都去年来一以贯之的主线。如何持续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的目标?
“我们感受到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创新创造的鼓励,有了更坚定的发展信心。”市政协委员陆文斌提出,成都还有很多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和平台,比如12345亲清热线,搭建了政府与民营企业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洽谈平台,这些都让我们民营企业有机会在本土实现稳健发展。
市政协委员黄训勤直言道出,民营建筑企业的生存困难。他提出,建议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改善建筑市场营商环境,实现建筑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简化建筑工程行政手续和审批,优化政策环境,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
营商环境政策的持续迭代升级,得到广大民营企业的充分肯定。市政协委员赵小凤表示,希望构建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长效机制,听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同时,继续依托智慧蓉城建设赋能,进一步优化“天府蓉意享”平台,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政策导引,精准识别重点群体,点对点实时推送,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
文旅如何持续出圈?
委员们拿出大招
2024年初,文旅市场以持续“沸腾”的方式开场,各地奇招频出。流量“退潮”后,持续出圈的路在何方?委员们认为,持续的热度必须有提前的布局和文化新内容的供给。
“以后,吸‘睛’不一定就吸‘金’。”市政协委员余涛快言快语。他认为,成都的夜间经济市场还要提档升级,一方面优化夜间文娱产业布局,加强文娱上下游企业联系;另一方面,要增加夜间文娱产业文化新内容的建设和供给,持续培育城市夜间产业的独特IP。在他看来,还需要选取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或时尚成都风格的地域进行夜间文娱产业试点,遍地开花,重点带动,推动全市夜间文娱产业提档升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市政协委员付勇涛建议,配合城市更新,大力推进成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使其焕发出新活力、新价值;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以时尚产业作为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以企业品牌宣传提升‘成都造’产品的文化定价权,服务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发展空间。”
文学资源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搭建核心平台载体,筹建‘成都文学馆’。”市政协委员晋超说,致力于开展文学IP资源的挖掘梳理和创新转化,让文学品位融入城市形象。“可以将交流展示中心,集文学藏品、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宣传教育、社会服务,打造成都文学大数据,推动文学全面赋能。”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委员建议做优关键节点
会上释放出一个信号——“科技成果转化仍然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委员们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纷纷建议在中试等关键节点做优做强。
市政协委员、成都院士联合会秘书长雷伟带来打造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的建议。“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少概念验证、中试的条件和方法。”雷伟说,建议鼓励引导区(市)县国有平台设立概念验证及中试基金,市属高校试点设立“技术经纪”专业,大规模培育重实践、强应用的技术经理人。中小企业如何进行概念验证的渠道?他认为,应通过发放科技创新券,让早期成果在开展概念验证工作时予以抵扣补贴。同时,让获奖的创新创业赛事项目参与概念验证,获得转化机会。
为了让高校科研不束之高楼,市政协委员何晓静建议,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与机制,允许高校专家到企业兼职。在吸引人才上,要完善国内、海外优秀人才与企业落户成都政策并落实配套措施,制定完善科技转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消除法律对创新的捆绑限制,建立科技成果与企业间链接式网站。
城乡融合之路怎么“融”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城乡融合是超大城市发展中绕不开的课题,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市政协委员周伦理针对我市核心技术缺失、“双链”融合不够、人才结构不优、创新环境不佳等亟待破解的难题,建议启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片”建设。
“围绕片区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攻克一批颠覆性和前沿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一站式科创服务体系,高效率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周伦理建议,构建靶向引才和柔性引才模式,共建共享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数据库,全面建立成都农匠制度,探索乡村振兴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关注人才的还有市政协委员王友。他以一组数据为例说,成都农村缺乏人才,“成都的农村专业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仅2%,新型职业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2.1%。”他建议,建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体制机制;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教育,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者等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带来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市政协委员张雷建议把数字技术嵌入农业生产产业链全过程。“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实现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科技研发、销售、运营等环节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张雷认为,数字化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可以加强城乡生产交易数据采集,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数字人民币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全面挖掘使用数据价值。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霞
原标题:21条金玉良言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
编辑:覃一川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