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团队组团亮相 2024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开启

2024-05-24 23:44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5月24日报道 5月24日,作为2024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仪式主会场——成都科创生态岛创新潮涌,前沿硬核科技成果组团亮相,“国之重器”创新压轴展首度向大众开放,科学家“客串”首席讲解与青少年面对面,当城市礼遇创新,当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科技范与未来感在这里完美交融,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在四川、在成都“两翼齐飞”。

今晚,2024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仪式(以下简称“启动仪式”)在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举行。即日起,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主题,2024成都市科技活动周将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开展200余场特色科普活动,让全市市民畅享科普盛宴。

科技1

红毯留给最亮“科技星”

10个创新团队科创“星光大道”分享创新蓉光

城市创新前行、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勇攀科技高峰、持之以恒创新攻关的“追光者”,他们是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上的科技工作者们。

弘扬科学家精神,最高礼遇给予最亮“科技星”——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人造太阳”“拉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国之重器”的10个创新团队亮相,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成为科学之夜“星光大道”上最闪亮的明星。

向玉开是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创新应用部的算法专家。去年,他与团队通力合作,为成都大运会气象预报实现更高空间分辨率、更快的预报频次提供了有力的算力支撑。科研成果赋能城市盛事,这也让他倍感骄傲与自豪,“我们要将执着的钻研精神始终贯穿于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小的报错、每一次与预期不相符的结果,认真剖析原因,不理所当然地接受结果,才能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成长。”

勇攀科学高峰,需要联合多方创新力量,更是要解决一个个实际应用问题。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部负责人姚京川、地质研究中心负责人吕菲谈到,团队最激动的时刻并不是技术实现某项突破或者实验结果成功,而是切实能够发挥平台作用,协同攻关,让科研成果能在一线应用,解决施工现场的工程问题,“多一项技术应用,就可能为一线施工人员减轻一份负担。‘一切科研活动都以现场需求为导向,一切成果都以现场实用为目标’,这也是我们每一位铁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谈及科学研究的秘诀,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索”首席科学家、运行总负责人,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曹臻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持之以恒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科学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追求创新,而这往往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和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科研机遇,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曹臻同时谈到,要想在科学研究中持之以恒,我们需要具备信念、兴趣和使命感。这些内在动力能够驱使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活动上,曹臻也与公众分享了拉索在探索宇宙线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他表示,科普工作同样需持之以恒,科学的目标在于改善对世界的认识,丰富大众的科学知识,而科学普及就是要将科研成果分享给全人类,最终将改变人类生活,让科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2

“科学之光”点亮多个城市创新地标

200余场科普活动邀请市民参与“解锁”

作为参与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科普品牌活动,科技活动周在全社会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今年的成都市科技活动周也为市民们奉上了一道道科普大餐,全民共享科普盛宴,蓉城科普声浪广域传递。

在启动仪式上,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舞台剧《有一种感动叫邓稼先》带大家回望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那段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光辉岁月,缅怀和致敬邓稼先不朽功勋和崇高精神。

科学探索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传承、去担当,科学家精神需要薪火赓续、奋楫笃行。活动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训中心范植开主任向青少年代表赠送书籍和两弹模型,将承载着伟大而崇高的科学家精神传递到年轻一代,成为新一代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当下的成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科普人的辛勤付出,他们如一束束科学之光,用专业的知识和热情,将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人。启动仪式上,举行了四川省、成都市十佳科普使者颁证仪式。

在舞台上,几名青少年化身为勇敢的探险家,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追寻飞翔的梦想,带来科学实验情景剧《蓝天下的飞翔梦》,展现了新一代青年人的担当。

随着省、市有关领导,科学家代表按下“科技之光”启动按钮,2024四川省、成都市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幕。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城市地标依次亮灯,流光溢彩的灯光让蓉城科学之夜更加美丽炫酷。即日起,2024成都市科技活动周将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开展包括博物馆奇妙夜、科普基地夜间开放、科学家精神电影展映等200余场特色科普活动,让全市市民畅享科普盛宴,嗨翻五月天。

科技3

“国之重器”组团硬核亮相

青少年科普热浪直达“亿度”高温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协同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在本次启动仪式上,还设置了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特展-科学家精神展、“向‘新’而行”—重大科技成果展、“发现科学之美”—科技与艺术融合展、“创新未来”——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普之光”—优秀科普作品及民族科普作品展、“创意SHOW”—优秀科普文创产品展等多个展览,全方位展示科学魅力。

活动中,“向‘新’而行重大科技成果展”首次向公众揭开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2楼展区的“高能”面纱,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阳”“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首次面向公众全面亮相。

而在首次亮相环节中,“人造太阳”“华龙一号”等多个创新成果的科研团队,还首次“登岛”化身科普讲解员,为现场的学生代表们普及这些先进成果背后的创新技术与硬核突破。

“哇!要1亿度。”“一升水的核聚变燃料,完全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讲解现场,为青少年们打开“科技之门”的科学发现,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这是中国环流三号的剖面,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这个类似于‘甜甜圈’的超高真空环境就是未来核聚变将要发生的地方,我们需要将反应物的温度加热到1亿度以上,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聚变科学所团委书记郑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在场的学生们介绍新一代“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和研究所取得的关键突破。

了解完新一代“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再来到“华龙一号”展示区,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我知道!这个也是核反应。”,“这位同学说对了一半,‘华龙一号’的核反应是核裂变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所二室副主任邱阳接过话茬,“华龙一号”是我国完全创新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品牌,它的核心技术就是诞生于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在“创新未来”——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白鹤滩巨型水轮发电机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电子六分仪等十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十分“吸睛”。

活动现场,“白鹤滩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展示模型前格外“热闹”,“这是世界上首批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属于超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运转一小时可以产生100万度的电能,可以满足一个现代家庭250年的用电需求。”展示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大国重器”可不止一个,现场还有海上风电重要创新成果——“10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据介绍,它的诞生历史性地将中国风电引入“两位数时代”,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10兆瓦级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覃一川 责编:高婷 覃峰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