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2700多岁的红豆“树王”与它守望的古村落

2024-06-15 09:49  来源: 四川在线

“这棵红豆树之前都零星开些花,但像今年这样全树都开花,确实很难得一见。”村民许隆毅站在树下说道。6月13日,报道组爬坡到海拔1000米的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这里有棵树龄约2700年的红豆树,树下铺撒着蝴蝶形的乳白色小花,还散发着淡淡的红豆香气。

这棵雅安红豆树是四川最年长的古树名木之一,被林业部门评为“树王”,它生长在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后盐村。这座村庄坐落在蒙顶山和碧峰峡间,现存11栋清代川西民居、千佛崖摩崖石刻、茶马古道和红军战斗遗址等,交融着茶马古道文化和红色文化。2021年,入选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

215533906606

开花的红豆树。黄刚 摄

红豆开花,古村“乡思”有寄托

循着高低起伏的曲折山路,再顺着长有浅浅青苔的石板路,后盐村在一圈圈如大地指纹般的茶园里出现。超过32℃的夏日午后,后盐村的民居屋檐下、竹林旁依然比较凉爽,阵阵微风袭来,吹得村民刚晾晒好的窗帘迎风飘扬——这里生活着160多户居民。

居民很热情,最爱带着客人去“拜会”村庄近50米高的古红豆树,这棵树高出周围树木数十米。唐代诗人王维曾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因此在树周围护栏上,挂满了寄托浪漫美满姻缘和家庭幸福愿望的红绸,比如:“希望遇到双向奔赴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日方长,未来可期”……为何生南国的红豆,在后盐村“独”此一树?当地流传着各种版本的传说。

215534290290

不少游人在古红豆树下用红绸求姻缘。黄刚 摄

独树成林。古红豆树生长在山坡巨石上,树根蜷曲抱住周围岩石与大地,形成9至10个成年人才能围住的基座,树胸围有8.3米,大树下生长着各种小树,形成一片约700平方米的“小森林”。据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党支部书记彭勇回忆,儿时的他曾在古树旁玩耍,能见到树洞里恰似佛像的树瘤。村民历来都很尊敬这棵古树,它凝结着一代代人关于家乡的回忆,寄托着不少出门在外游子的乡愁。

上世纪70年代,后盐村遇到罕见的干旱,村庄不少树木受灾干死,村民为了救活这棵红豆树,不惜沿着数里山路,自发来回挑木桶从山下打水为其灌溉。如今古树保护有了“林长制”,古树名木保护有了专属责任人,村民为古树安装了避雷针、在古树周围设置了消防通道,每日派护林员巡查古树干枯、病虫害情况,使得这棵树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红豆树没有辜负村民。红豆树也为后盐村带来了“流量”,依托红豆树品牌,后盐村打造“红豆相思谷”3A级景区,形成“民宿+景区+传统村落聚集点”的发展模式,依托旅游道路打造游赏环线。

古村古道,茶马互市交融红色文化

215534850493

后盐村依山而建的清代川西民居。黄刚 摄

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后盐村的古房依山而建,不少为三合院和留有天井的四合院,整体保留了川西民居建筑风貌,体现了雅安地区多雨的气候特点。

有意思的是,还有民居前伫立了抱鼓石,这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门第符号,石上刻有“鲤鱼跃龙门”“梅花和鹿子”“莲花”“蝙蝠”等寓意福禄双全、吉祥如意的图案,栩栩如生。还有的民居前,设有三条十余梯步的石阶,台阶如现代的“旋转楼梯”,引客走入如玄关式的小房,走出小房方可进入正院,此时视野豁然开朗。“登堂入室”至4米多高的堂屋内,正前方供桌上摆放古时祭祀先祖的牌位。

215535189611

民居门口的抱鼓石上刻有鹿和梅花树(黄刚 摄)

雨城区博物馆馆长张丰盈介绍,这些民居多是湖广填四川后,清代琅琊王氏家族所留,王氏也算是古时候的名门望族之一。相传康熙九年,安徽琅琊王氏家族王世满率领家族在迁居的路途中路过此地,并定居于此。在后盐村定居之后,王氏仍旧延续其家族的“耕读传统”,培养出了数名“进士”,还有孝顺的进士为母亲立碑,延续至今共16代,留下诸多遗迹。82岁的居民王泽朝说,自己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现在儿女虽然在外上班,每年依然会来打扫房屋,爱护着老房子。

215535952758

后盐村的高石梯是过去茶马古道的一部分。黄刚 摄

连接这些古民居的道路中,有一段被称为“高石梯”。高石梯是后盐村连接中里场、芦山县的主要通道,石梯面向蒙顶山茶园,沿红豆谷底登上梯顶共1791步台阶,行走1.5公里即可到达雅上线中里段,为雨城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同时也留下了卓越的红军战斗故事。张丰盈介绍,1935年11月,红军一路追击敌军来到后盐村,该军先锋张开基率队利用高石梯的独特地理位置,智取此地无人伤亡,击毙敌军七十多名。这一漂亮的战绩,也成为当地居民口耳相传的红色故事。

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 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