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大装置落在四川,落在成都,对我们这些并不能直接产生使用价值的基础研究支持非常大。”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长、PandaX暗物质实验首席科学家、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刘江来在2024腾讯科学WE大会演讲现场如是说。
5天前,《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在第十二届科博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TOP100”榜单中,成都排名全国第8位。此外,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位列第23位,连续6年不断提升。
从科学探索前沿布局,到连年进位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成都创新活力澎湃。
创新发展态势如何?
“全球/全国首例”接连涌现
最近,成都科技创新领域不断传来好消息。11月7日,由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经口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声门区肿瘤切除术,在精准治疗肿瘤的同时,让患者的器官受到最大程度保护。
10月2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国首发成都造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实现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零的突破。目前,该产品为国内唯一真正拥有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
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折射出成都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到,这些成果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印证了一个重要趋势——成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站在了新的起点。
创新成果涌现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
近年来,成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多点突破。目前,全球50%以上的iPad是成都制造,全国首条、全球第二条6代AMOLED生产线在成都投产,国内首颗x86服务器芯片在成都量产,成都的工控安全、密码等安全产品技术全国领先。此外,在蓉科研团队牵头或参与的“悬链线光学”等22个科技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全国首创、国际领先已然成为成都科技创新的“高频词”。
如何打造创新策源“引擎”?
布局落子高能级创新平台
作为天府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成立以来硕果累累。
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已携手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时空AI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掌握多传感器融合、路径自动规划、点云激光雷达物体识别与渲染、点云超分算法四大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实现了技术自主化与产品国产化……
“我们将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科技攻关,打造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高地,支撑未来产业布局。”天府绛溪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主任杨建宇表示。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资源耦合互动的集聚地,也是颠覆性成果诞生的“高产区”。在成都,以天府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拓展了成都科技创新重点发展领域,将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积极推动校院地共建成果转化新型机构,是成都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又一探索。
不久前,芯华创新中心(北京中心)正式启动,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在科技成果与科技创新上双发力,助力成都高新区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芯华创新中心由成都高新区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共同支持成立,通过提供“首席科学家团队+空间载体+第三代半导体研发验证平台+基金”全方位服务的方式,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截至目前,已链接60余项清华大学相关项目,促成18个项目落地成都,成功发挥平台牵引作用。”芯华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引擎,为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澎湃动力。
如何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建设中试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
2024年,成都再次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全力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中试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是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全市备案建成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69家,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0余个,助力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25亿元,筹建50亿元中试成果转化资金,专注投资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成果转化项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当创新成果完成中试后,如何让科研团队留在成都孵化“生金”?据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成都市中试服务联盟理事长唐丽介绍,在科技成果转化从1—100的过程中,依托“线下科创岛+线上科创通”创新服务模式,为科技企业、科研团队提供孵化载体、成果对接、资金支持、转化服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就在上周,成都科技企业、园区代表“组团”前往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东北站活动,该活动共发布科技成果近500项。
截至今年9月,成都已举办196场“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累计挖掘548项科技需求,发布1520项科技创新成果,组织637个团队与2059家企业开展对接交流。
除了到高校院所“挖宝”,“引”进来的校地合作也成果丰硕。
一直与成都共成长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通过建制化打造科教融合新格局、集群化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产业化引导高质量成果转化,为成都经济产业发展贡献“中科系”力量。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副院长董微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近3年,在蓉落地成果转化平台约60家,组织100余项技术转移项目,为成都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约350亿元。
成都,这座奋进中的创新之城,正快马加鞭、提质增效,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不断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