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古村新景:探秘“星辰大海” 画好共富“同心圆”
当2024年最后一场双子座流星雨亮相夜空之时,12月14日,西南地区最佳观星地之一的迤沙拉星空观测基地正式对外开放运营。
得益于大气通透度、晴空率等指标优异,这一星空观测基地选址川滇交界处的迤沙拉村,耗资2300余万元建成,占地1700多平方米,成为集科普、科研、住宿、餐饮、研学等为一体的星空观测基地,内有天文观测区、天象厅、多功能厅、太阳系天体主题民宿、星幕餐厅五大功能区。
迤沙拉星空观测基地(仁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该基地的落地,让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与“星辰大海”相遇,展现出一幅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聚居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近年来依托厚重历史底蕴、特色俚颇文化、丰富文旅资源,坚持共兴民族产业、共扬民族文化、共育民族人才、共担改革使命、共探社会治理,走好民族团结进步共富路,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迤沙拉村(仁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解“漏水”之困
构建起光电水产“四结合”特色水利体系
迤沙拉,意为“水漏下去存不住的地方”。为破解“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困境,迤沙拉村依托金沙江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探索“光电水产”强产业的路径,建设金沙江太阳能提水泵站,实现以光发电、提水上山、以水兴产、以产富民。通过余电上网和供水服务,完成“资源”到“资产”的转变,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同时,坚持“以地定水”,大力推广种植大青豆等耐旱经济作物1000余亩,探索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双轨制”阶梯水价改革模式,提升村民节水意识,以喷灌为主、管灌为辅,发展节水灌溉设施1820亩,亩均用水从400方降至140方,种植作物从原来的一年一季到现在一年三季。
如今,迤沙拉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构建起光电水产“四结合”特色水利体系,带动新增灌面1120亩、亩均增收2万元。
金沙江大峡谷(仁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谋振兴之路
打造金沙江畔的文旅创富“双子星”
站在金沙江大峡谷玻璃观景台远眺,金沙江的壮美景色尽收眼底。目前,迤沙拉村正在实施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区提升项目,建成后,该项目将和风车公园、峡谷木屋民宿相互呼应,形成集观光休闲、风电科普、徒步健身、研学互动、亲子体验、特色住餐为一体的旅游组团,极大丰富了迤沙拉村的旅游产品供给。
为答好产业发展考题,迤沙拉从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攀枝花文旅IP、打造文旅创富共同体等方面多向发力。
在特色农业布局上,打造2400余亩粮菜轮作示范区、1000余亩观光休闲采摘农业,建成50亩蓝莓种植园。探索“企业+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村民发展早市蔬菜种植、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
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采取“国企资金+民企资金+村集体经济”模式,推动实施景区综合提升“十个一”项目,大力发展旅游度假、观光采摘、研学旅游、消夏避暑等业态,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吸引游客90余万人次,旅游经营年收入超4000万元。
此外,该村还跨村联建,发挥金沙江大峡谷旅游度假区核心区作用,与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建立文旅互推、文艺共享机制,整合迤沙拉“古村落”、拉鲊“古渡口”优质旅游资源,一体开展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在金沙江畔打造文旅创富“双子星”。
迤沙拉村的羊皮鼓舞(仁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搭共富平台
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摊上共富”
迤沙拉村,原是古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因长期多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俚颇民俗文化,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谈经古乐,也是苴却砚的矿石产地之一。
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迤沙拉成立“两支”民族文化传承队伍,积极培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擦亮迤沙拉民族文化“金字招牌”。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新建一座“村史馆”、翻新一处“非遗小院”、推广一个“张家酒馆”,以集中展示、现场体验、实景感悟的形式,生动展现俚颇文化魅力。
同时,搭建“俚颇工坊”共富平台,结合文化特色,迤沙拉建设集俚颇彝秀、苴却砚、张家酒馆等工作坊为一体的共富集市,引导村民在姊妹节、火把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实现“摊上共富”。
此外,该村还打造“俚颇创富共同体”,采取“村集体引导+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参与”模式,由村集体动员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村内致富带头人指导、农户经营获取经营收入。
为让人才“关键变量”撬动产业发展“最大增量”,迤沙拉还建设“俚颇共富”人才驿站,以“技术帮培+名师授课”模式提升群众技能水平。(杨蓉)
编辑:徐蓉 责编:高赛琦 审核: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