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权 孙振宇本报记者 游飞
拼出中国心的“感恩屋顶”、高挂在新家墙上的捐赠牌,树立在学校门口的感恩碑,用红色花岗石嵌成的感恩围墙……芦山地震灾区的群众,通过这一个个标志性的印记,用朴素的方式记录着灾区奋进、新生的过程,记录着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记录着社会各界支援重建的无私大爱,更表达着灾区群众发自内心的浓浓感恩之情。
感恩校训将感恩铭刻在心中
4月16日,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四年级一班的学生刘光华和同学们一道,来到学校科技馆上科技课,他最感兴趣的是一款手感发电的仪器,“把双手分别按在两块金属板上,居然就能发电,很新奇。”
“是社会各界的关怀,让学校有了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让孩子们能快乐地学习。”中心校校长王智强说。
隆兴中心校是一所村小,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严重受损。“现在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学校比,没有两样,”王智强告诉记者,地震后,隆兴中心校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和支持。2013年底,经过加固后的校园重新投入使用,学校还新修了幼儿园、科技馆,以及漂亮的橡胶运动场。
如今走进学校大门,一眼就能看到一块镌刻着“感恩”二字的石碑,反映感恩的宣传橱窗排列在学校操场旁边,用文图记录着校园的美丽蝶变。
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隆兴中心校,参加过当时五年级二班的“感恩奋进·放飞梦想”主题班会,鼓励大家“有梦想就会有创造”。此后,隆兴中心校将“感恩”列为校训,并将“感恩”二字刻于石碑,竖立在校门入口处。王智强表示,“感恩”不仅刻在了石碑上,更是铭刻在全校师生心中。
感恩石匾镶嵌进新家墙壁
走进芦山县思延乡周村村,村民杨绍英位于顺河新村聚居点的新家里,那块镶嵌在墙壁里、用红色瓷砖包围起来的感恩匾引人注目。石匾上,涂成金色的字体,记载着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杨绍英的帮助。“这是发自我内心的感激,没有党委政府的关怀,没有社会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新房。”年过四十的杨绍英独身,不仅收养了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从“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到现在,他们先后得到数万元捐款和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将新房建了起来,“我一没文化,二没出过远门,不会讲话,就用立感恩匾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杨绍英说,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中。
为了立感恩匾,去年12月底,杨绍英请朋友帮忙写好草稿,念给她听,不合意,又修改。
平日连芦山县城也很少去的杨绍英,为寻找刻字的店铺,费了很大周折。杨绍英到芦山县城后,因为腼腆,没向别人打听,而是徒步转完几条街,寻找销售花岗石或刻碑的店铺。杨绍英说,选用花岗石板材是因为其硬度好,不会被风化,她要让感恩匾与钢筋混凝土楼房同在。
买花岗石和刻字,一共花了700元。杨绍英说,人活一世,就得知恩感恩谢恩,立匾感恩,要让孩子们永远记住这一份份浓浓恩情。
感恩墙上红花岗石拼出新意
“看嘛,从去年底修起到现在,‘灾后重建感党恩’几个大字还是那样醒目,就是要这样的效果。”4月16日,在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村民赵绍忠指着新家围墙上,用一颗颗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灾后重建感党恩”大字,满意地说道。
赵绍忠家的老房子在地震和接踵而至的山洪泥石流中成为危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于2013年11月13日动工,在原房基上建起了一栋一楼一底、26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式轻钢房。2014年6月10日,他和父亲正式入住新家。
“看着同村的苟全明把一份感谢信贴在自家堂屋里,要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党的恩情,我受到启发。”赵绍忠坦言,去年11月中旬,他在修砌新家的院墙时,决定将感恩情怀表现在院墙上。他专门找来宝兴县盛产的红花岗石石块,在新家左侧的院墙上抹上水泥砂浆,找来小榔头,按照“灾后重建感党恩”的笔画顺序,将一颗颗红花岗石石块,精心镶嵌在了墙体上。
考虑到红花岗石只有在雨天才有鲜艳的红色,赵绍忠又买来红油漆、小毛刷,挨个在石块上涂了鲜红色。他坚信,经历灾难的宝兴父老乡亲一定会记住“4·20”芦山强烈地震和灾后重建这段历史,让子子孙孙永远铭记党恩,永远感恩全社会爱心人士!
数据点击
截至2015年4月20日雅安312个教育重建项目完工268个,完工率85.9%,完成投资22.9亿元投资完成率
73.4%92个
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完工78个,完工率84.8%,完成投资9.7亿,投资完成率74.4%
94个
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完工57个,完工率60.6%,累计完成投资
37.8亿元
投资完成率49%城镇体系建设项目完工15个,累计完成投资
48.7亿元
投资完成率
55.6%
原标题: 灾区装修主打“感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