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大早,驻村已7个月的宜宾市委宣传部干部杨显碧又赶往大屋村。正在这时市里来了通知:这个由宣传部帮扶了3年的村已验收脱贫,不再纳入帮扶名单。在随后召开的部里全员会上,大家担心大屋村脱贫不稳定,决定一方面按市里统一安排帮扶其它贫困村,一方面对大屋村“扶上马送一程”。
大屋村地处乌蒙山区,2012年前一直以25%的贫困率居高县“第一贫”。经过3年精准扶贫帮扶,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98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美丽生态新村。
回娘家的女儿以为走错路
从宜宾市城区到大屋村一路坦途,仅30分钟汽车开到村委会广场。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不少村民在活动;不远处的篮球场上,市里来的医生正为村民义诊。
3年前,大屋村409户中有建卡贫困户103户,全村80%的房屋是土坯房,仅一条泥巴路。2012年,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根据宜宾市级机关对口重点帮扶方案,市委宣传部对大屋村进行帮扶。
先去“探路”的干部开车绕了几个小时才进了村。根据该村实际,帮扶部门制定“合纵横联”治理方案,联合交通等部门筹资680万元,一条长7.6公里、宽6米的村道当年底通车,接下来又平整出连接每个村组的4条环线路。
立足于精准扶贫,帮扶部门将大屋村贫困人口细分为三类:没想法、没办法的一贫如洗户;有想法、没办法的基本温饱户;有想法、有办法,能尽快脱贫的希望户。根据分类出台户户见帮扶干部、家家见帮扶措施、人人见帮扶实效的差异化帮扶制度,每个干部职工至少结对一户进行“一对一”帮扶。
有了路,在外务工挣了钱的村民开始回村建房。2013年春节,从大屋村嫁出去的村民刘艳玲回娘家时,眼前平坦宽阔的道路、灰瓦白墙的房屋、新栽的林木,让她以为“走错了路”。
“小茶叶”撑起脱贫致富脊梁
帮扶干部将农林专家请进村,根据乌蒙山的地理条件和全面的市场分析,确定将茶叶作为大屋村的增收产业。通过为村民免费送茶苗、村干部带头干、引进茶企等方式,带动村民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仅1个多月,全村种下1360万株茶苗。“准备大干一番。”宜宾早白尖公司是首家被引入的茶企,公司负责人张德勋说,目前已流转栽种1000亩茶园,建好生产车间,决心扎根源于两个“没想到”:没想到帮扶部门实实在在出力,帮助争取到两个省级茶叶扶贫项目;没想到村干部“实实在在带头干,村民积极性高”。
“再也不是贫困户了。”4月13日,卖春茶收入1万多元的刘天其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加上闲暇时在茶企务工的收入,他家一季度收入2万多元。
截至3月底,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4889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58%。精准扶贫思路在一片片“小茶叶”上撑起大屋村的产业脊梁。
“公司+农户”防贫困反弹
“既要种茶又要搞林下养殖,忙不过来。”一季度茶园收入达8000多元的王圣才,萌发了找帮手的念头。
在宜宾早白尖公司进驻期间,另有3家企业相中大屋村“农家旅游”的商机而来。如今,大屋村的茶园边,已“长”出两家四星级农家乐,周接待量最高时超过1500人。村支书马六生说,还有4家企业建起生态黑猪养殖场和日葵观光旅游区,总投资超过7000万元,解决了村里的大量劳动力。
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起防止贫困反弹长效机制,帮扶部门当“红娘”,促“公司+农户”联姻,并帮助建立蔬菜、肉牛养殖、养猪、养鸡等基地和配套专业合作社,多渠道增加财源,村民抗风险能力大增。
“不能总靠帮扶干部,要出去找些市场信息。”曾经的贫困户刘天其介绍,自从公交车通到大屋村,他经常会出去走走看看,很有收获。
临近傍晚,记者走到村里的文化院坝,这里是一片热闹景象:打乒乓的,跳坝坝舞的,说快板的……村民们陶醉在其乐融融之中。
□本报记者 颜婧 吴亚飞
原标题:宜宾精准扶贫,乌蒙山区再消失一个贫困村 贫困被扫地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