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从山下的皎平渡过金沙江入川。
5月18日至23日,10余家中央、省直媒体组成的“红军长征过凉山80周年”采访团,走进凉山州,兵分两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报道。此次采访,以“走进红色大凉山”为主题,讲述红军当年的长征故事,宣传长征精神,以及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凉山州10个县市的发展与变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拍云崖暖”,说的是1935年,红军在凉山州会理县渡过金沙江天险,由滇入川北上的情形。5 月 18日,采访团来到凉山州会理县。80年前的5月,3万多红军从皎平渡巧渡金沙江进入会理,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打响了红军
金江险:7条小船载3万人过江
1935年5月,红军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纵队3万多人,由皎平渡渡江进入四川,37名船工撑着7条木船,花了7昼夜才将全部人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军。
皎平渡,位于云南省禄劝县与四川省会理县交界处,峡谷地形,地势异常险峻。从山上望下去,峡谷底端是金沙江,落差数百米,水流湍急。5月,峡谷底部的江边高温闷热,没走几步,便已是汗流浃背。
皎平渡是当年红军出滇入川的第一站,在江边的崖壁上,有许多相互连接的砾石岩洞,至今保存完好。会理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最初,这些岩洞是用于马帮歇脚的,红军过江后,成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出云南、进四川后的第一战。 导人的办公和指挥场所。
当年为红军撑船的37名老船工,已相继离开人世,最后一名船工张朝满也于2006年去世。张朝满的女婿、今年67岁的裴清老人说,1935年5月3日晚,红军到达金沙江边,但所有的船都被藏匿在对岸或是凿沉了。张朝满的大哥张朝廉是当年船工领头人,他四处寻找,终于从江边打捞上来一条沉船,并找来布条,堵住了漏洞,两个排的红军借此勉强渡江,迅速清除了皎平渡的驻守敌军。
红军占据皎平渡后,多方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大小七只木船,征集到了川滇两岸的37名船工。船工们轮流撑船,木船不停摆渡,用了7天7夜,将大部队全部送到了四川一侧。当地老百姓口耳相传,“当年红军渡江,刘伯承站在江边指挥了7天7夜。”因此,皎平渡江边的一块巨石,被当地人称为“将军石”。
曾追忆:做“辣子面”为红军治感冒
红军进入四川后,很快抵达了会理县通安镇。红军纪律严明,大家都睡在地上,吃得差且缺医少药,有的红军战士感冒发烧无法治疗。
在通安镇,今年90岁的康秉琪老人仍然身体健康,她向记者回忆了当年红军经过通安时的情景。康秉琪老人说,当年她只有10岁,听说来了一支部队,吓得赶紧往山上躲。“我躲了一天,觉得好奇,就偷偷跑回家看。”康秉琪老人说,见到红军后,她才发现,红军纪律严明,大家都睡在地上。有红军告诉她,不用怕,我们是好人。“给红军做饭,或者洗衣服,红军就给半块银元,当时,半块银元,可以买好大一堆花生哦。”
康秉琪老人清晰地记得,红军吃得差,而且缺医少药,有的红军战士感冒发烧,无法得到治疗。为此,乡亲们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就是用辣椒和面粉,制作一种“辣子面”给发烧的战士吃,捂出一身汗,病就好多了。红军在康秉琪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就陆续离开了。临走时,红军还送给她一块银元,老人一直珍藏至今。
今朝看:红色会理种石榴致富
就在红军当年经过的皎平渡的山上,出产著名的“小米地石榴”,如今,会理的石榴已畅销全国。
会理县是中国石榴第一大县,通安镇是会理石榴品质最好的地区之一。5月19日,通安镇大片的石榴已经挂果。会理县委宣传部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在红军当年经过的皎平渡的山上,出产著名的“小米地石榴”,这种石榴味道非常好,但以前的种植面积很小,只有少数人才能吃到。而如今,会理的石榴已畅销全国。
据介绍,会理石榴具有果大、皮薄、粒大、汁多、核软、味甜等特点,截至2014年,会理全县石榴种植面积30万亩,果品产量34万吨,产值12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国内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会理石榴成熟时间早,果品销往国内近30多省、市、自治区,还远销东南亚、中东、西欧和美洲各国。会理石榴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运输、劳务、包装、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多元化。
会理美食
7小时熬一锅羊杂汤红军当年也喝过
据会理县史料记载,1935年5月5日,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从皎平渡过江,刘伯承、宋任穷在江边列队欢迎。毛泽东下船说,“来到你们四川了,你们拿啥办招待哟?”刘伯承说,“肉要留着船工吃,只能一人吃一碗羊杂汤。”
会理等地盛产黑山羊,这种山羊肉质鲜嫩,无膻味。当地人制作羊杂汤,先把羊肉、羊杂和装进口袋捆好的鲫鱼等佐料,全部冷水放入大锅一同熬煮,不加锅盖,一直煮6至7个小时。之后,把羊肉和羊杂切成小块,再以干糊辣椒、盐、味精、小米辣、花椒、葱、香菜、蒜泥等配成蘸碟,滋味十分鲜美。
华西都市报记者 徐湘东 摄影报道
原标题:金沙江边渡天险 红军打响入川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