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谈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2015-05-26 10:12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张薇梅朵   责任编辑: 马兰

QQ图片20150526105825

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 正视困难 保持定力 前景光明

本报北京5月24日电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势备受国内外关注。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保持定力、有效应对?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聚焦重大经济问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权威人士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

经济运行为何出现走势分化?权威人士表示,这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权威人士说,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权威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权威人士强调,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记者龚雯、许志峰)

一问: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问: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对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应当怎么看?

权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总的看,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以一季度为例,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一季度GDP增长7%,合乎预期,在全球范围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增量也较大;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增速虽有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里人,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缩小。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问:对于目前的增长态势,社会反应总体上还比较从容,但也存在一些担忧和疑虑。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前景?

权威人士:分析经济形势,要用历史的眼光,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断崖式的急速下滑,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经济波动幅度也比现在大。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方面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一方面积极应对,抢抓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问:经济运行走势分化

“几家欢乐几家愁”,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问:今年经济运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势分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权威人士: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何会这样?因为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又进入“三期叠加”阶段,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调整必然带来分化。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调结构动手较早,开始企稳向好,有的甚至较为乐观,对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区,包括一些能源资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转方式,不转不行了,但还要一个过程。从产业看,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行业用电、生产、投资、效益等指标下降,而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相对强劲。从企业看,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缺特色、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有的已停产半停产;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重视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品牌价值、搞技术创新的企业,日子比较好过。

走势分化,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问:目前,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进程在继续,其间也伴随着痛苦,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权威人士: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重组加快。同时,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必须看到,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这一关我们不得不闯过去。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早调早转就主动,晚调晚转必然被动。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一年有一年的问题,不可能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原标题:五问中国经济(权威访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