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城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徐保明是一位“老纪检”,在纪检监察一线干了18年,参与破大要案200余件,挽回损失近亿元。
但徐保明最大的希望是,纪委有一天可以不再有事忙,因为党辛苦培养的干部最后却沦为阶下囚,也是组织的巨大损失。
在纪委工作,信访是发现案件线索的主渠道。对徐保明来说,每次接访都是一次正能量的回归。多年来,他先后成功化解群众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20余起。
但这样的“大事件”毕竟不多,更多的是些关乎群众个体利益的“小事”:有跑了许多趟盖不到章的,有拿不到拆迁款的,有多次到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未果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都不在纪委的受理范围,但都折射出干部作风问题。
当地很多老百姓都有他的手机号码,有人喊他“徐青天”。但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纪检工作人员,只要群众诉求是合理的,就要尽量帮助解决,因为群众的利益高于天。他认为,“没有调查不清的信访案件,没有解不开的思想疙瘩,没有化解不掉的矛盾”,因此,要争取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与老百姓沟通,真诚是最大的前提,“如果做不到,也绝对不能忽悠。要让老百姓感觉到,纪委是解决问题的地方”。徐保明说,老百姓信任纪委,才找纪委反映情况,接到信访案件如果不闻不问,一推了之,老百姓就会不相信纪委,“自己也会有愧疚感”。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干部处理了就完事了,还要了解信访背后的原因,把信访件调查彻底。
纪检监察是“得罪人”的活儿。
2009年,徐保明查办某乡人大主任周某违纪案。周某是徐保明岳父的表弟,并曾有恩于其岳父。岳父找到徐保明,请他“得饶人处且饶人”。但他却没给岳父面子:“如果我放纵他,国家损失就会更大,您一定得支持我呀!”
此后,他指挥办案人员经过20天内查外调,最终查清受贿事实,收缴违纪金额20余万元,并将其移送司法机关。直到那时,具体办案人员还不知道周某是徐保明的亲戚。
“糖衣炮弹”的诱惑也少不了。一位老板为了感谢徐保明,曾主动提出以成本价将3套房子卖给他,但被徐保明当场拒绝。这几套房子位置都很好,只要一转手,徐保明就可名正言顺地得到几十万元的利润。另一次,一个陌生人突然找到徐保明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妻子,提出要做一份长期的养老投资计划。如果这笔业务做成了,徐保明的妻子将获得一大笔提成。“妻子回来跟我一说,我马上意识到,这个事情不同寻常。”徐保明说。果不其然,这位前来办理保险业务的人正是违纪人员的亲戚。徐保明立即告诫妻子,就是正常业务也不允许给其办理,让那个人到其他保险公司购买。
“锥子不能两头尖,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脑子里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与民争利的事情更不能干。”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工作中,徐保明发现,部分党员干部是无知犯错,比如,有的干部会对挪用公款振振有词,也有人觉得“收人钱财给人办事”是正常的事,“很多人只要经常‘拎拎耳朵’、‘扯扯袖子’、‘拍拍肩膀’,甚至适时大声呵斥一声,一般都会知耻而止”。
徐保明说,纪委是党员干部的“保护伞”,但最好的保护是从预防抓起,从源头盯紧,“宁愿平时听到干部怨声,也不愿听到牢里哭声”。
为了提高发现干部问题的能力,有效震慑违纪违规问题,2012年,在他的倡导下,宿城区纪委建立了“勤廉巡察”制度,先后对6个重点部门和4个乡镇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了勤廉巡察,共发现14类37个问题,提出整改建议21条,对11名党员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给予5名科级干部党纪处分。巡察期间,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礼品礼金6.7万元,个别党员干部直接到徐保明办公室说明情况,检讨错误,主动要求接受组织处理。
同时,徐保明推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成立暗访组,对各部门进行曝光排名;整合全区办案资源成立了案件查处指挥中心,对乡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案件查处工作实行分片和分组管理。
“我们用纪律审查的‘细筛子’筛出问题,然后,‘该打针的打针,该喝姜汤的喝姜汤’。”徐保明说。
原标题:宁愿平时听到干部怨声,也不愿听到牢里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