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分拣垃圾
成都试点垃圾分类 政府采购企业服务
第二次创业,绿色地球赶上了好时候。2011年,成都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各个区开始摸索推进。因为之前发展的1万户刚好是在锦江区,锦江区政府抱着尝试的心态招投标,选择购买了我们3年的服务,目标是8万住户。
我们算过一笔账,政府从小区将垃圾运送到压缩站,焚烧或者填埋,每吨的成本在200-250元。以锦江区为例,目前我们覆盖超过9万住户,每月收回收垃圾超过200吨,这些都是在为政府省钱。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政府不直接来参与这件事情,非要把钱投入到企业中呢?其实非常简单,政府人力有限,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根本不可能是成立一个科室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另外,企业要找盈亏平衡点,更要考虑效率、成本、结果,以及政府的考核,种种约束之下,有动力和动机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只有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否则就可能是500万的投入,换回来一堆摆设般的垃圾回收桶和垃圾分类的宣传横幅,但效果怎样,却无人知晓。
为了正确评估效果,我们不断完善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化管理为自己设定关键的业务指标。比如,上星期多少用户参加了回收,一周回收总量有多少,多少用户的分类是合理的等等。有了这份数据统计和分析,一旦发现某小区回收活跃度下降,我们就会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街道的协调,我们再次进入小区,从最初的十有八九是拒绝,到现在是很多小区主动找到我们。我们在锦江区按照第一年2万户,第二年5万户,第三年8万户的进度开展工作,2012年底我们已经覆盖超过3万住户,超额完成任务。
2013年,成都市对中心城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做了一次总结,锦江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覆盖面占到了全市总量的70%,且用户参与度最高。
市民正在投放垃圾
垃圾回收链条和住户积分制度的建立
在垃圾分类方面,垃圾终端回收和用户参与度是密不可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我们靠发放小礼品发展了一批住户,但是一个月只能收到一两吨可回收物,与企业谈判都没有议价权。后来,在获得政府采购后,我们回收的垃圾越来越多,最终和成都最大的纸厂华侨凤凰纸业坐在了谈判桌上。以牛奶盒为例,最高可以卖到800元一吨。当然,在上海,还可以卖到1800-2000元一吨,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上海的公司也愿意接手。
垃圾有人买,也需要有人卖,为什么住户愿意将垃圾分类后丢入你的垃圾箱而不是自己卖呢?这就要说到垃圾分类,很多小区里面收废品的人只喜欢收高附加值的东西,附加值低的东西没人收,比如玻璃。但我们如果对接到一些铺装地面装饰材料的厂家,它的价值就会变高。其次,收废品的毕竟只是“散户”,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及后端产业链,很多东西根本就收不了。
此外,为了增加用户的黏沾性,我们建立了住户积分制度,比如一公斤塑料兑换30个积分,1公斤报纸兑换12个积分,累计积分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垃圾袋、透明皂等日常杂货。而且,在商品来源方面,因为我们的量越来越大,我们也开始对接麦德龙等商品供应商,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除了垃圾再销售环节的盈利,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其他渠道的商业价值也开始凸显。今年初,民生银行和我们一起推出了乐活生活卡,这是专门针对绿色地球的联名储蓄卡,既可以存钱,又可以直接累积分,后期还会逐步推出专门针对绿色地球用户的福利。
未来计划覆盖成都市80万住户
公司第二次创业距今已有3年多时间,截至去年底,“绿色地球”覆盖了锦江区130个小区、6.9万住户,居民参与率达50%,回收处理再生资源3481吨。团队从最初的8人到现在的70多人,每月的人力成本就有20余万元。期间,我们的垃圾分拣厂从最初的半个仓库,到现在租用的5亩地。
经过测算,在不计算每月在做新投资的情况下,绿色地球从去年6月开始达到收支平衡。各入算下来,有一千多万的投资,这其中也包括又再次投入到运营中的盈利。所以,从账面来看还是亏损状态,但已经没有最初的窘境。从收入来看,政府购买必然占比最大,但是也逐步在减小。截至今年初,政府投入占到整个公司收入的一半以下,垃圾再销售,占40%,剩下的就是包括民生银行项目等在内的其他盈利。
回头看过去的生活,和我在微软工作的同事,很多已经升职到微软总部;兰亭集势则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我辞职的时候,期权已经还给公司。但是,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抓住了创业的时机,选对了创业的方向。
下一个三年,我们希望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垃圾分类的运营管理经验,建立一套标准化体系,争取覆盖到成都80万户家庭。目前,我们在重庆和北京都有试点的小区,未来也希望能够逐步推广到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