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川军将士之后:吹响集结号重拾父辈旗帜

2015-07-08 07:0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2015年7月7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陆续来到成都新华公园,他们大多是抗战将士之后。川军血脉相承,每逢纪念日,他们在此相聚,想重拾父辈的大旗,完成未尽的心愿。

川军将领郭勋祺的女儿郭开慧,如今总感遗憾:为什么自己没早出生,这样就能和父兄一样,上前线打仗。

而张光秀则后悔当初不理解父亲的经历,父亲讲述抗战往事时,她总听不进去。张光秀说,如今的奔波,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记住川人父辈们的抗战故事。

郭开慧:后悔自己太小没和父兄出川抗战

7日上午,成都新华公园,40多位抗战将领后人围坐在一起,70岁的郭开慧(川军23集团军副总司令郭勋祺之女)坐在一处不起眼的位置,听着每个人讲父辈的出川抗战故事。

郭开慧一边听一边回忆,两个身影在她脑海中再次变得清晰。她说,父亲郭勋祺和兄长郭开尧一直是她眼中的英雄。

“1937年,父亲带着川军子弟兵,一路走出四川,开赴前线杀鬼子。”郭开慧说,她后悔自己出生较晚,没同父亲一起上阵杀敌,而比她大了20多岁的兄长郭开尧,在1944年从成都黄埔军校毕业后,也参加远征军,飞赴滇缅抗战。

郭开慧说,父亲离开部队后,家里常能看见他的一些老部下,大都是因为生活艰难,前来诉苦。好几次,郭勋祺从抽屉里取出钱,硬塞到老部下手中,“他能帮的只有一部分,想到其他部下吃不起饭,他的眉头就会扭紧。”

1959年,在成都七中念高一的郭开慧,突然接到父亲病故的消息。悲痛之余,父亲的心愿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她心中。2005年,郭开慧从西南交大退休,开始了寻找老兵的漫长道路。

如今,在接力父亲心愿的同时,她也有了另一个心愿:呼吁修筑川军抗战纪念碑。

李乃安:缺粮食站不稳川军不拿老乡粮食

“川军出川抗战,阵亡将士都是真的烈士!”71岁的李乃安(川军22集团军47军副军长李伦之子)握着拳头说,有人说川军是杂牌军,不讲军纪,骚扰百姓,“这些都是乱说。”

李乃安回忆,1937年9月,还是47军104师参谋长的父亲李伦,在军长李家钰的带领下,出川抗战。父亲先后升任104师师长,47军副军长,一路从四川到山西参加抗战,而在山西期间,也是条件最为艰苦的时候,“没得装备补给,没得粮食,仍然要冲到一线去打鬼子。”

“但是,47军是出了名的军纪严格,就算条件再艰难,都不会去抢百姓的。”李乃安说,在中条山打游击时,由于部队缺粮严重,途经一处村庄时,当地老乡见他们饿得走路都不稳,就把挂在门前晒干的包谷送他们充饥,但是李伦不同意,最后用银元买了包谷充饥。

张光秀:父亲不说秘密原来是“无名英雄”

成都人民公园外,有一尊脚穿草鞋,身背斗笠、大刀的“无名英雄”雕像,供后人祭奠在抗战中为国牺牲的川军将士。而雕像前,时常会出现一道身影,望着雕像出神。她正是66岁的张光秀(川军22集团军125师373旅745团3营的传令班长张朗轩之女),55岁以前,她从未将眼前雕像同自己的父亲张朗轩联系起来。

“他从来没跟我讲过抗战的事,更没提到过雕像的事。”张光秀说,而自己当时也听不进去,觉得当兵打仗没什么大不了的。

2002年,雕像搬到了成都万年场,53岁的张光秀扶着张朗轩来看雕像。在看到雕像的一瞬间,张朗轩突然甩开了她的手,只是默默望着雕像,久久不说一句话。“他当时戴着墨镜,看不到他的眼睛。”张光秀说,也在那天,张朗轩和女儿,以及另外一个“自己”合了影,“照片我至今都还保留着。”

2005年,张光秀家里突然迎来了一批批记者,“陪着父亲接受采访时,我才发现他身上有那么多‘秘密’。”张光秀说,接下来她开始“拷问”父亲,问了很多,也是在那次同张朗轩的对话后,才知道那座深入四川人心中的“无名英雄”雕像,就是眼前的父亲。“川人抗战的历史被尘封了太久,以至于很多四川人都开始忘却。”张光秀说,她寻找老兵,还原历史,就是为了让更多川人,不要忘记为了我们牺牲的那些无名英雄。

原标题:抗战川军将士之后:吹响集结号重拾父辈旗帜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