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建平
有道是:国运昌,则文运兴。日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前往武侯区,督查调研经济发展工作时强调,要解放思想、增添措施,抓住和用好二、三季度这个稳增长的关键期,统筹做好强化产业、厚化文化、细化管理、美化环境、优化服务五篇文章。
基于此,成都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厚化文化,就要挖掘历史底蕴,进一步用好武侯祠、锦里、成都民俗公园等文化资源,大力传承和发扬“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更是我们当代成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也为推动成都社会经济高速向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因此,美好的城市生活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厚化文化,要充分利用丰腴的文化资源与自身文化的特色优势。譬如,成都武侯区可利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成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武候已形成以磨子桥为中心的“科技一条街”,它是全国第二大信息产品集散中心,吸引了具有国际水准、代表产业高端的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企业总部汇聚,也让更多人知晓IT行业的“北有中关村,南有磨子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将有助于提升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实现。
厚化文化,要坚持用心传承文化传统。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变得如此扁平化。这对于我们发展厚化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传统文化与历史积淀的自信心,承载我们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展示时代特点。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和凯旋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等城市的文化地标,注重建设大小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城市靓丽的新名片以及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厚化文化,要探索有机融合的发展道路,把发展厚化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改革者的血液中,融入到每一个市民的观念中,凝聚国际化发展理念、国际化合作成果,形成聚集效应,吸引更多中外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前不久调研四川美术馆时指出,要加快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从而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厚化文化,还要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塑造国际气派,在融合巴蜀风格和成都特色名片的基础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品质的文化活动空间、文化地标建筑、文化公共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成都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弘扬成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资源,传承和发扬成都自身文化,在活力四射中走进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民间交往、友好合作,为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互利互惠、文化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彰显今日成都的魅力所在。